近日,华侨城公告称,1月份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1.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1%。
作为央企中的一员,华侨城的销售表现明显弱于他人,2021年合同销售额更是同比下降了21%。
身为央企,销售已然不佳了,华侨城总得在盈利表现找补回来。
而近年来靠着频繁转让项目公司股权,华侨城总算是“粉饰”了相关利润指标。
不过,作为房地产行业内有名的“利润之王”,华侨城之前公布2021年业绩预报,归母净利润预计大幅下浮74.86%至67.42%。
在此背景下,有消息称,重庆华侨城云麓台的业主们在春节期间因项目减配问题进行维权。
不少人质疑称:堂堂央企,却要靠减配来保障利润了?
销售表现不佳
2月14日,华侨城发布公告称,1月份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7.2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44%;合同销售金额31.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1%。
进入2022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寒冬仍没有过去。
今年1月,房企销售继续呈疲软之势。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房企TOP100的销售额均值为61.8亿元,整体同比下滑近40%。
也就是说,作为央企中的亿元,华侨城在1月的销售表现,还不及行业均值。
这或许于华侨城的业务模式有之间关系。
资料显示,华侨城于1985年诞生于深圳,由国务院国资委直管。
而“旅游+地产”模式,是华侨城区别于其它央企的典型标签。资料显示,华侨城是国内主题公园行业唯一的央企,旗下有“华侨城”、“欢乐谷”、“世界之窗”、“欢乐海岸”等品牌。
前些年,“旅游+地产”模式曾经在行业内风行一时,文旅项目成了各大房企眼中的“香饽饽”。华侨城在这场行业风潮之中,自然也水涨船高。
只不过,近几年文旅的故事越来越不好讲,华侨城也掉队了。
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华侨城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398.8万平方米,较2020年同期下降13%;合同销售金额824.7亿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21%。
别家房企比拼的,是2021年完成销售目标的情况。而华侨城别说达标,销售表现甚至不及2020年。
而华侨城824.7亿元的销售额,在央企之间也排名靠后。
频频转让项目股权
既然是央企一员,销售表现不佳还好说,但是盈利能力可不能弱了。
而在这方面,华侨城自然有一定的优势。作为“旅游+地产”模式的践行者,其景区收入、商业出租、酒店业务等板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极高的利润贡献率。
比如在综合毛利率方面,华侨城在2020年之间,一直都维持在60%左右。
但是,2020年之后,由于受新冠疫情和行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华侨城的毛利率持续下滑,到了2021年三季度,已经下滑至29.99%。
而毛利率的下滑,势必将影响到华侨城的净利润指标。
于是乎,华侨城想到了转让项目公司股权,以此来形成溢价,并最终增加净利润指标。
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华侨城连续进行非流动资产处置,获得了大量非经常性损益,分别为35亿元、30亿元。
非经常性损益虽然是不可持续的,但这部分资金的流入却可以提升净利润规模。
而在2021年,华侨城继续转让项目公司股权以获得净利润的增加。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华侨城实现净利润54.68亿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就有26.12亿元。这其中,就有华侨城转让项目公司股权的“贡献”。
2021年第四季度,华侨城如法炮制。最近的一起,是2021年12月6日,华侨城拟转让成都华侨城盈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及4.2亿元债权,转让底价为5.26亿元。
而在2022年2月11日,华侨城再次表示,预计未来继续进行股权转让。
由此看来,为了“粉饰”净利润指标,华侨城真是不敢有丝毫懈怠。
项目减配遭遇维权
不过,就在2022年1月29日,华侨城发布业绩预告,称2021年全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88亿至41.32亿,同比利润大幅下浮74.86%至67.42%。
对此,华侨城称:新拓展的项目毛利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深圳区域这个大红利项目结转完毕,导致毛利率下降幅度较大。
也就是说,即便是频频转让项目公司股权,增加非经常性损益,但是华侨城的盈利表现仍难言乐观。
而就在春节期间,有消息称,重庆华侨城云麓台的业主们列出了55条“罪名”控诉重庆华侨城,其中就包括承诺的小区水景“缩水”,玻璃栏杆变成了生锈的栏杆,堡坎存在安全隐患,用砖材质很丑很差等一系列减配问题。
资料显示,该项目于2014年拿地,总占地面积112.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5.1万平方米,挂牌起始总价51.22亿元,折合楼面价2620元/平方米。
而华侨城云麓台售价约16000元/平方米,综合楼面价和房价比仅为16.3%,显然,还项目的利润空间是很大的。
如此高的毛利润项目,却发生减配行为。结合之前华侨城业绩预告中的毛利率大幅下滑,不少人质疑称,华侨城这是要靠减配来保障利润了?
事实上,近年来华侨城的“旅游+地产”模式已现疲态。而在房地产业务方面,华侨城的产品主力结构为改善性产品,与当下主流刚性居住需求形成错配。由此看来,华侨城陷入双重打击。
但这并不能成为华侨城项目减配的理由。华侨城应当有着央企的责任和担当,思考公司的运用发展模式,而不是将压力推给广大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