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贝因美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暨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2020年贝因美的净利润亏损3.28亿元,同比下降217.88%。

这与此前贝因美披露的业绩预告相差甚远。1月16日,贝因美曾预告其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00万元-8000万元。

对于前后两次业绩重大差异原因,贝因美解释,主要系因存基粉存在减值迹象、对部分客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进行计提以及疫情反复与人口出生率下降,三者影响所致。

氢财经梳理资料发现,2013年以来,贝因美已发布10次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因此外界也赋予了贝因美“变脸王”的称号。

 

业绩屡次变脸 再有ST风险

贝因美作为曾经的国产婴幼儿奶粉龙头企业,此次也非首次在业绩上“变脸”。

氢财经梳理发现,2013年以来,贝因美已发布10次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涉及季度、半年度、年度所有阶段。

其中以最近5个年度为界限,贝因美就有3个年度修正业绩预告,且下修幅度在3亿元-5亿元之间。2016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显示,贝因美将2016年公司预亏从3.8亿元-4.1亿元,向下修正至亏损7.5亿元-8亿元。从2017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中也可以发现,贝因美又将2017年公司预亏从3.5亿元-5亿元,向下修正至亏损8亿元-10亿元。

对于此次从高预盈数千万,如今又改口巨亏逾3亿的情况,贝因美可谓熟车熟路。因此,外界也赋予了贝因美“变脸王”的称号。

面临如今业绩亏损的“尴尬境界”,其实贝因美也曾有过辉煌。2011年贝因美就头顶着“国产奶粉第一股”的光环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自此开始了资本之旅。2013年,其营收为61亿元、净利润为7.21亿元,达到了成立后的巅峰业绩,股价也随之一路飙升。随后在2014年,贝因美市场份额挺进前三。

但好景不长,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贝因美业绩持续断崖式下滑。其营收由2013年巅峰期的61.17亿降到2016年的27.64亿元,自此A股“国产奶粉第一股”跌下神坛。

随后,2016年与2017年两年间,贝因美合计亏损18.43亿元,在2018年4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为了摘掉ST的帽子,从2017年7月开始,贝因美就开始出售牧场和房产,以期盘活存量资产方式帮助其保壳。最终,2018年贝因美以净利4092万元扭亏转盈,保牌成功。

彼时担任贝因美总经理的包秀飞曾放言,“2018年保牌,2019年续命,2020年发力”。

而如今看来,尽管贝因美在2018年实现了保牌的诺言,但是2020年的“发力”却已成了“乏力”,加上2019年亏损的1亿元,如果2021年继续亏损,贝因美恐会再次拥有“披星戴帽”的经历,游走在退市的边缘。

 

屡遭股东减持 高管频繁离职

在贝因美业绩明显下滑的情况下,股东似乎也对其失去了信心。

2019年8月,二股东恒天然首次披露减持计划,此后其更是频频以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持续减持贝因美股份。

截至2021年2月23日,恒天然所持贝因美股份比例已由18.82%直线下降至2.82%。恒天然首席执行官Hurrell已明确表示,恒天然将继续出售其剩余股权,并希望在2021财年结束前完全退出这项投资。

离开的不只有恒天然,其他股东的接连减持也显露出逃离的意图。

1月13日,贝因美发布公告称,贝因美第三大股东长弘基金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其股份不超过3067.56万股,占其总股本比例的3%。可见第三大股东离开的意图也已明显。

频繁遭遇大股东减持后,贝因美股价也随着持续走低,截至2021年4月13日收盘,股价报4.40元/股,总市值仅剩44.99亿元,仅为其高峰时期300亿元的六分之一。

股东减持套现的同时,贝因美的内部管理层也并不稳定,以包秀飞为首的高管们先后离职。

2021年1月贝因美发布公告显示,包秀飞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贝因美创始人、董事长谢宏将亲自上阵,兼任总经理一职。

而在此之前的2019年至2020年期间,董事朱晓静、董事何晓华以及监事叶根银也已接连离任。

 

创新不足,过度依赖销售端

管理层不稳定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贝因美却在创新方面比较“吝啬”,因此难以快速实现对产品的创新及配方优化,导致其产品竞争力下降。

2018年至2020年三季度,贝因美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为39.95%、39.43%、36.02%。而贝因美的研发投入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至2020年三季度,贝因美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仅为0.63%、0.61%、0.49%。

对比同行来看,2019年澳优和飞鹤的研发投入占当年营收比例分别为1.96%和1.25%。显然,相对于贝因美研发投入占比0.61%,两家对手已超贝因美同期水平的两倍。

虽然加大营销力度,减少研发投入,可以给公司带来短期的业绩增长,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称,“近几年,贝因美的运营非常艰难,一方面奶粉行业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对于贝因美来说,不要说抢食新的市场份额,能否保住现有市场份额都成为问题;另一方面,自身产品创新力不足,难以吸引消费者是贝因美近年来在市场中难有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因此,贝因美就受到了“重销售轻研发”模式的反噬,导致其产品缺乏竞争力,进而陷入了严重依赖经销商的窘境。

贝因美为维持收入水平,向母婴店等下游终端先赊货后收款,为了进一步保证产品能够顺利及时的卖出,又制定了打折促销活动和签订与经销商销售返点合同。这就导致其业务形成了恶性循环,盈利能力始终得不到提升。

梳理贝因美历年公司财报可以发现,贝因美主营业务发展停滞,2016-2019年营业收入一直在27亿元区间附近,而净利润也持续为负。

目前,贝因美存在着盈利疲软、屡遭股东减持 、频繁高管离职以及创新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未来,其能否能恢复往日荣光?氢财经将持续关注。 

原文作者:王欣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