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时期。
而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一些房企嗅到了逆势增长的机遇。
比如旭辉控股的董事会主席林中就曾直言,并不担心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地产行业洗牌结束了,估值又会回归正常,因为剩下的都是非常优质的公司”。
而为了成为更优质的房企,今年以来,旭辉控股频频逆势大手笔拿地,让一众“惶惶不可终日”的房企好生羡慕。
就在不久前,旭辉控股又通过向大股东供股补充了资金,而这笔钱的用途也是为了拿地。
不过,就在几天之后,旭辉控股方面称,此次供股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资金储备,而不是买地。
这是否说明,旭辉控股也开始要捂住钱袋子了?
变更供股融资用途
今年下半年以来,一众房企为了筹钱而煞费苦心。
然而,旭辉控股却表现得异常从容不迫。其大股东林中、林伟及林峰三人,甚至频频用增持股票形式提振市场信心。
不仅如此,旭辉控股还要向公司大股东供股。
12月6日,旭辉控股发布公告,公司建议按每20股现有股份获配发1股供股股份的基准以供股方式向合资格股东发行418239071股供股股份,以筹集约16.73亿港元;或以认购价每股供股股份4.00港元发行418913796股供股股份的方式筹集约16.76亿港元。
在这份公告中,旭辉控股在“进行供股的理由及所得款项用途”一栏中明确表示,“本公司计划将大部分供股所筹资金用于在2022年上半年以不少于12.3亿元(约15亿港元)收购长三角地区的土地”。
事实上,供股融资并不新鲜,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各大房企的融资所得,几乎都用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负债水平。而旭辉控股却要“剑走偏锋”,将供股融资用来逆势拿地。
不过,就在12月9日,旭辉控股称,“在供股募集资金的用途上,我司公告明确表示将用于资金储备,以及用作一般企业运营资金,公告并未提及将用于收购长三角土地,请以公司公告为准”。
也就是说,两份公告的内容有了明显的出入。而对于供股募集资金的用途“乌龙”,是否意味着,旭辉控股也要捂住钱袋子了。
逆势拿地热情不减
事实上,今年以来,旭辉控股拿地的热情依旧高涨。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旭辉控股拿地金额、面积分别为539亿元及770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的360.4亿元及460万平方米本均有较大增长。
旭辉控股CEO林峰在2021旭辉中期业绩会就曾提出,“公司上半年新增货值1279亿,下半年可售货值2600亿,全新项目53个,其中货值超过25亿的大盘就有10个,业绩达成可期”。
据悉,截至今年上半年,旭辉控股的总土地储备货值已达到9986.4亿元。
而林中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房地产主业还是大有可为的,短期之内很难替代。主业对我们来说,未来每年可以有几千亿销售,上百亿利润,可以做20年,这是非常可观的。如果找一个行业做到这么大,短期内还是不容易的”。
此番话,似乎揭示了旭辉控股逆势拿地的根本原因。
不过,今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明显进入颓势,各家房企所面临的去化销售压力更不必多言。
而在这种背景下,旭辉控股显然也无法独善其身。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其合约销售额为2257.5亿元,仅完成全年2650亿元销售目标的85.19%。
销售不佳、土储货值已近万亿,这或许是旭辉控股改变融资用途的关键。
有息负债停滞全靠“明股实债”
不过,从负债情况来看,旭辉控股的债务压力并不明显。
“三道红线”方面,旭辉控股除了72.14%的剔除预收账后的资产负债率未达标之外,净负债率仅60.4%,现金短债比更是高达2.7倍。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旭辉控股银行结余及现金523.04亿元,覆盖196.35亿元的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易如反掌。
债务表现如此出色,关键在于其有息负债增长的“停滞”。
数据显示,2019年,其有息负债达到1036.99亿元。但在2020年,旭辉控股的有息负债为1047.15亿元,2021年上半年为1107.47亿元,同比增加仅有5.2%。其上半年有息负债同比增速较2020年同期下降近6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下降逾33个百分点。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或许跟旭辉控股热衷于搞合营联营企业有关。
也就是说,旭辉控股在项目上拉来合作方的融资,通过项目出表,使得这些融资不呈现为旭辉控股的有息负债。
要知道,旭辉控股的合联营企业数目众多,可想而知,这些藏起来的有息负债规模有多大。
而这一后果,就是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逐年增加。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分别为40%、49%、53%,持续增长。而同一时期,其少数股东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4%、26%和31%,变化不大。
到了今年上半年,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已经接近60%,不过其少数股东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不过32.65%。
二者差距如此之大,即为“明股实债”。
面对这一潜在的危险,旭辉控股如今选择捂住钱袋子,保障资金储备,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