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嘀嗒出行二次IPO。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第一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半年后其招股书到期。
不过没隔多久,嘀嗒出行重新向港交所递交更新版本的招股书。
招股书更不更新不重要,市场对嘀嗒出行的质疑依旧:业务单一、停不下的补贴、负债规模不断扩大、新业务变现能力变弱等等。
但是,氢财经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近期嘀嗒出行平台司机在黑猫平台上的投诉猛增,主要涉及无故封号、无法提现、车费迟迟不到账。
“坑”平台司机的辛苦钱,嘀嗒出行这么缺钱了?
市场质疑依旧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嘀嗒拼车”专注于私人小客车合乘、车主和乘客顺路搭乘业务。
在2018年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喊出“让出行生态系统更高效和环保,让每次出行变得温暖和愉悦”的口号,开始采用双轮驱动的策略,专注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发展。
据了解,嘀嗒出行为共享出行领域首个公开递交上市申请的中国企业,2019年,嘀嗒出行在顺风车市场市占率为66.5%,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在出租车网约市场排名第二。
嘀嗒出行之所以能够成为顺风车市场的“一哥”,也是因为2018年滴滴顺风车因为安全事故被迫下线,给了嘀嗒出行崛起的机会。
数据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嘀嗒出行的营收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与5.81亿元,2019年嘀嗒出行营收同比暴增近4倍。
最新数据显示,嘀嗒出行2020年营收7.914亿元,同比增长36.3%;经调整净利润3.43亿元。
嘀嗒出行在2019年9月就已实现整体盈利,之所以能率先盈利,靠的就是只专注于顺风车、出租车两项业务。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顺风车业务分别为嘀嗒出行贡献了7792.0万元、5.334亿元、7.056亿元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66.3%、91.9%、89.2%。
由此可见,嘀嗒出行实为一家移动顺风车平台,这也造成了市场对其营收结构单一的忧虑。
与此同时,嘀嗒出行的广告服务收入增速趋缓且占总营收比例呈现逐年下降情况。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嘀嗒出广告服务收入分别为3966.5万元、4099.4万元、4692.6万元,占比分别为33.7%、7.0%,5.9%,新业务变现能力明显变弱。
此外,嘀嗒出行补贴费用占比居高不下,致使其负债规模不断增长。
嘀嗒出行能成为顺风车行业老大,一是靠滴滴顺风车下线让出的市场份额,二是靠“补贴”而来。
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对乘客的补贴费用达0.37亿元,占其销售费用比例达46.1%。
持续投入补贴费用,致使嘀嗒出行负债规模的不断提升。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嘀嗒出行录得负债净额分别为21.495亿元、30.390亿元、52.508亿元。
虽然招股书解释称,是往绩记录期间嘀嗒出行优先股的公允价值跟随该公司的估值大幅上升导致,但或也不能排除公司持续的补贴导致利润摊薄及负债规模的增长。
新情况:司机因“钱”投诉猛增
此外,顺风车业务上的安全问题,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造成滴滴顺风车下线的安全事故,客观上给嘀嗒出行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但安全问题是每家网约车平台都难以彻底解决的顽疾,滴滴顺风车只是由于其品牌响、体量大而引起全国注目,但这并不意味着嘀嗒出行就足够安全。
据氢财经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发现,针对嘀嗒出行的投诉有近7000余件,主要涉及消费者对嘀嗒司机的投诉。
嘀嗒顺风车业务板块,司机几乎是专职司机,到处接人,不为客户安全和时间考虑;还故意绕路乱收费,甚至还无故爽约。
从投诉时间看,这些乱象在2019年嘀嗒出行缺少竞争对手的时期最为恶劣,但一路持续到2021年。
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嘀嗒出行因安全问题以及服务质量问题,已经受到交管部门约80次行政处罚,虽然每次处罚金额较小,在5000元到3万之间,但影响相当恶劣。
就在2020年12月7日,也就是嘀嗒出行首次递交招股书两个月后,交管部门对包括嘀嗒出行在内的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进行了提醒式约谈。
被约谈的主要原因是:顺风车平台“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的运营本质,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用户头像显示性别、开展长途城际服务等方面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由此可见,嘀嗒出行现阶段仍然无法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不过,最新的情况是,不只是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对嘀嗒出行相关投诉从未间断,平台司机针对嘀嗒出行的投诉近期也出现猛增的情况。
相关投诉主要涉及嘀嗒出行平台无故封号、无法提现、车费迟迟不到账等。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诉都跟“钱”有关。
而且,这些投诉之多,甚至有了霸屏的趋势。
作为国内顺风车市场的“一哥”,嘀嗒出行还要因为百八十的费用而被平台司机投诉,这本是就不是合乎常理的现象、
但这事儿,一琢磨还有意思了。
据“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数据显示,近4年内嘀嗒出行都未再获得融资。反观滴滴出行、哈啰出行等,虽然两者在去年都未获得融资,但融资笔数都超过10笔,其中滴滴在2019年7月获得了6亿美元的战略融资。
也就是说,嘀嗒出行并不受资本市场的青睐,多年来还靠着“砸钱补贴”攻占顺风车市场,走到今天已经实属不易。
再联想到,嘀嗒出行在第一次IPO“失效”短短几天之后,就紧接着开始了第二次IPO申请。
如此急着想上市融资,嘀嗒出行是不是真的缺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