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鉴于其2020年基建产业的收入占比已超过50%,根据证监会3季度分类结果看,公司所属行业类别已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彼时,有分析认为,绿地控股此举是为了规避“三道红线”。

不过,就当前情况来看,绿地控股在降负债方面的脚步并没有丝毫停滞。

近日,绿地控股将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的某地产公司60%股权,转让给公司第二、第三大股东,回笼资金30亿元。

股东慷慨解囊,对于绿地控股降低债务规模起到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绿地控股就开始频频出售资产。今年前三季度绿地控股已累计压降有息负债645亿元。截至11月初,其现金短债比和净资产负债率均已回归绿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绿地控股这一轮“自救”措施,显然要温和得多。

此次出售股权行为,绿地控股还与买方约定了回购事宜。另外,绿地控股近期还对旗下子公司股权进行质押。

无论是出售股权,还是质押股权,绿地控股的交易对象,都具备国资背景。

如此看来,绿地控股的底气确实足了。

转让子公司股权,国资股东提供融资“便利”

近日,绿地控股公告表示,拟以30亿元的价格出售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的上海地产星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弘房地产)60%股权,买方分别为绿地控股第二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及公司第三大股东上海城投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城投资产,二者分别出资15亿元,各购买星弘房地产30%股权。

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地产集团,都是国资企业。而此次向其出售星弘房地产股权,绿地控股宣称,这是“国有股东支持公司发展的有力举措,有助于公司改善现金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绿地控股方面对于这笔交易还做出承诺,在收到交易全款后最多2年,其将按两家国资企业实际投入金额加每年8%收益之和回购上述60%股权。若届时标的评估值高于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资产实际投入金额加每年8%收益之和,则按届时评估值进行回购。

这种承诺,在资产出售事件中较为少见,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梁楠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变相的融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绿地控股降低负债。

相关资料显示,星弘房地产主要从事绿地创驿大厦的开发建设工作。目前该项目已经竣工,正在办理竣备手续,预计2021年底前获得竣备证。

由此看来,绿地控股是借助转让星弘房地产的股权来从股东处获得现金,而随着该项目的逐步转结,回笼销售资金之后,再对这部分股权进行回购。

也就是说,这30亿元的股权转让收益,正是一种变相的融资行为,只是包装成股权转让的表现形式。

质押子公司股权融资,质权人多为国资背景

除向国资股东转售资产外,绿地控股近期还频频通过出质旗下子公司股权获得融资。

11月25日,绿地控股全资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质上海绿地恒滨置业11.98亿股权,质权人为广西国资委,对应股份比例29.23%。

而在此之前的11月23日,绿地集团还分别出质了上海新华发行集团1.03亿股权、绿地集团南京峰创置业21.23亿股权,质权人分别为广西国资委及中信银行南京分行。

更早的11月3日,绿地集团出质上海松湛置业545万股权,质权人为湖州南浔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其背后为湖州市南浔区财政局。

股权质押又称股权质权,是指出质人以其所拥有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而设立的质押,其属于权利质押的一种,因此不属于债务融资。

这正中绿地控股下怀:既获得了融资,还不计入债务。

而绿地控股之所以可以频频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融资,跟其多次参与地方国企混改有直接关系。

资料显示,2015年以来,绿地控股参与的地方国企混改,包括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广西建工。

而近两年以来,绿地控股陆续将混改企业股权出质,总额已达47亿元。毕竟,混改企业拥有国资背景,其股权更容易出质并快速换取融资。

不仅如此,绿地控股通过参与地方国企混改,还与地方国资委“牵手”。这有助于绿地控股将旗下项目公司质押给这些地方国资委,实现快速融资。

由上述内容可知,绿地控股今年的降负债成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将融资不计入负债之列。

但无论是转让股权,还是质押股权,一旦绿地控股资金面陷入紧张,将最终演化为一场危机。

本文系作者 华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