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控股又搞合营企业了。
之所以热衷于搞合营,旭辉控股一是为了规模诉求,二是为了分散风险。
凭借着合作开发,近年来旭辉控股实现了规模的迅猛扩张。2017年,其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后于2019年增长至2006亿元,2020年更达到2310亿元。
离旭辉控股心心念念的3000亿元销售规模,差距也不大了。
再者,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控的趋紧,房企在融资、拿地等方面都面临不小的压力。而旭辉控股频频搞合营,也是为了更好地分散风险。
除此之外,通过增加合营联营项目,旭辉控股还可以增加其少数股东权益,进而增加资产总额,以此来降低资产负债率。
如此看来,旭辉控股搞合营企业,确实好处多多。
不过,少数股东权益的持续增加,使得旭辉控股不得不面对“明股实债”的嫌疑。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到旭辉控股的盈利质量。
追溯历年财报,我们也能清楚的发现,伴随着旭辉控股少数股东权益的增长,其归母净利润也相应的出现明显的下滑。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旭辉控股在追求规模扩张、美化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明显透支了其盈利质量。
热衷合营联营,致少数股东权益猛增
2017年,旭辉控股公布了第二个五年战略,提到要在未来五年保持复合增长率40%,并向3000亿元销售规模进军。
虽然此后,旭辉控股不再提及这个目标,但是在接下来几年,其销售规模确实增长迅速。
不过,在规模得以扩张的同时,旭辉控股却因权益销售比低被市场质疑“虚胖”。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2020年期间,旭辉控股的销售额权益占比分别为77.29%、67.2%、55.08%、52.88%、56.7%、57.3%和58%。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旭辉控股近年来热衷于搞合营联营企业,联合其它发起合作开发。而这个过程,使得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逐年增加。
2016年,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不过23.03亿元。但是从2017年开始,其少数股东权益呈现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分别为133.67亿元和238.42亿元。
也正是从2018年开始,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与其控股股东权益已经基本上可以分庭抗礼了。
而在2019年、2020年,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分别为49%、53%,逐步超越控股股东权益。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达到了572.3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6%,占全部股东权益的比例增至59.3%。
也就是说,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不知不觉混出了“控股股东权益”的气势。
“三道红线”达标尚可,透支盈利质量是隐患
而随着旭辉控股少数股东权益的增加,其少数股东损益也相应有所增长。
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旭辉控股少数股东损益/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4.16%、7.2%、6.9%、15.18%、11.28%和21.47%,占比从个位数提升至两位数,直至两成以上的水平。
不过,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损益也不能太多,要不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就要被严重挤压了。
2018年-2020年,旭辉控股少数股东损益/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4%、26%和31%,变化基本不大。而在同一时期,旭辉控股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分别为40%、49%、53%,持续增长。
而在2021年上半年,旭辉控股少数股东损益/净利润的比例为32.65%,而其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已经接近60%。
也就是说,近年来,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损益占比与其少数股东权益占比这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就是所谓的“明股实债”了。
如此看来,旭辉控股美化了财务报表,使得其在“三道红线”方面达标情况尚可。
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旭辉控股的净负债率为60.4%,较2020年末下降3.6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也达到了2.68倍,两项均已达标;只有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2.1%,超出红线标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旭辉控股在利润分配方面,有意向控股股东权益倾斜,使得其归母净利润远高于少数股东损益。但是,从近几年财报来看,其归母净利润的增长乏力。
而且从时间轴来看,这种变化开始于2018年,也正是旭辉控股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大增至近50%的时候。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旭辉控股年中的归母净利润增速达到58.57%。但到2019年上半年,该数据则断崖式跌至-6.57%。再到2020年上半年,旭辉控股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有所增长,也只有5.46%。
而在近年上半年,旭辉控股的归母净利润为36.02亿元,同比增长6.94%。
也就是说,旭辉控股的盈利质量面临不小的压力。
总的来说,旭辉控股通过增加合营联营项目,增加少数股东权益,进而增加了资产总额,以此降低了资产负债率,美化财务报表,使得“三道红线”达标情况尚可。
但是,少数股东权益最终是需要用业绩来兑换的,即便是在利润分配方面做了手脚。
从长远来看,此举终将透支旭辉控股的盈利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