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近日,京东健康发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年度业绩报告。

整体而言,在这个一片愁颜赧色的财报季,京东健康交出的成绩单颇为“健康”。多项指标数据上,京东健康皆实现了突破,营收、净利、年度活跃用户数、服务收入等均有所增长。

紧随其后,京东健康公布了一项回购计划,称未来两年将在公开市场回购价值不超过30亿港元公司股份。

亮眼的业绩表现,加之股份回购计划的提振,财报发布次日,京东健康股价应声而起,截至收盘大涨17.88%。

但即便如此,也较此前198.50港元/股的高点下跌了约79%。在不乏泡沫的行业背景下,京东健康距离真正的互联网医疗,其实还相差甚远。

 

背靠物流实现盈利

3月28日,京东健康发布了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健康去年基本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报告期内,京东健康实现营收306.8亿元,同比增长58.3%;年度亏损10.7亿元,亏损额同比减少93.8%;全年毛利为71.97亿元,同比增长46.4%,毛利率为23.5%,下滑2%。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京东健康净利润达14亿元,同比增长91.5%。京东健康也在财报中重点解释了这一数据的重要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净利润指标剔除了股份支付开支、一次性上市开支等管理层认为不能反映经营业绩的项目。

也即是说,在众多同业还在谈亏损的时候,京东健康在业务经营层面已经率先达成了盈利,成为业内首个宣布赚钱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此前的2018至2020年,京东健康营收分别为81.69亿元、108.42亿元、193.83亿元。以营收规模计,京东健康四年时间增长了2.76倍,坐上了互联网医疗行业头把交椅。

营收的增长,主要源于医药和健康产品收入的增加。京东健康2021年的营收结构中,医药及健康产品销售板块收入为261.77亿元,同比增长56.06%;平台、广告及其他服务板块营收为45.05亿元,同比增长72.67%。

此外,京东健康在活跃用户、商品SKU、医疗资源方面等均有提升。

用户数方面,2021年,京东健康平台年度活跃用户达到1.23亿,较2020年净增加3356万。

自营的京东大药房之外,京东健康线上平台持续吸引商家加入。截至2021年底,其在线平台第三方商家超1.8万。

背靠京东自家强大的物流基建,京东健康80%的自营药品订单实现了次日达,仓储和履约能力都是强项。据悉,京东物流在全国范围内有19个药品仓库和超过400个非药品仓库。

健康服务方面,京东健康建立了专科中心,截至2021年底专科中心达到27个,覆盖15000家医院。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咨询量超过19万,同比增长超过90%。

 

八成以上营收源自卖药

过去数年间,互联网热火朝天地试图改造每一个传统行业。2015年,“互联网+医”模式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动发展方向之一,嗅到风向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抢滩医疗业,进入了长时间的探索期。

在2020年以来的疫情催化下,原本进展缓慢的互联网医疗因需求剧增,开始展现蓬勃的增长潜力,逐渐走进了舞台中央。

大健康赛道日渐拥挤,仅上市公司就有阿里健康、1药网、平安好医生等,与京东健康有形成竞争,市场争夺战持续升温。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同比增长38.7%,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

据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至1.5万亿元,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4.3%提升至13.2%。

而在政策层面,有关支持互联网医疗的政策也在近年密集发布。今年年初,《“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布,该文件再次强调了互联网医疗对数字经济的价值,并将其视为重点培育的“数字产业化”新业态鼓励发展,同时也对传统医疗健康服务的数字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国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互联网医疗显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万亿级市场。然而当前,却显然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

眼下的京东健康,与真正的互联网医疗仍相去甚远。从财报可以看出,以京东大药房为载体的自营业务是京东健康主要的收入来源,2021年录得营收26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了85%。

京东健康更多是依赖京东的电商零售基因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做着“卖药”的生意,并未触及医疗核心地带“看病”,本质上还是一个线上“药房”。

互联网医疗不能像线下一样望闻问切,沟通内容常常和实际情况天差地别,更做不了检查,还用不了医保,因此大多仅局限于买药和小病问诊。

“看病”被看做是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但这显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其发展进程将尤为缓慢。而且这一强消费需求的领域,还有特殊性高风险、高投入和重运营的特殊性,这就可能需要像当初建设物流体系一样进行漫长的资金与时间投入。

 

大规模裁员降低成本

作为“京东系”第三家上市企业,京东健康是京东旗下唯一经营大健康相关业务的子公司,也是其打造的第三只独角兽公司,寄托着刘强东“再造一个京东”的希望。

2020年12月8日,顶着疫情影响下的互联网医疗热潮,京东健康登陆港交所,首日最高就涨了70%,收盘价达到110港元,市值3440亿港元,一天就赶超阿里健康市值,成为互联网医疗市值最大公司。

之后,京东健康的表现就开始急转直下。2021年,京东健康全年股价跌幅达59%。今年以来,京东健康股价持续下行,3月15日盘中最低达31.4港元。

疫情形势对资本流向的影响是短期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商业模式和业务前景上。同处于医疗板块和互联网板块的京东健康,虽然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但此前的估值亦不乏一定程度的泡沫存在,如今更多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首先是监管的迅速补位。由于医疗是人命关天的要紧事,而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效能、质量等等都无法保障,这就导致这个产业注定会迎来政策强干预。

去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自2018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出台以来,相关部门针对互联网诊疗发布的首个细则文件。

该文件对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方面列出细致规定,也为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出要求。

其次,京东健康2021年的经营成本达到了235亿元,同比增加了62.4%。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通常是是一对一、个性化的问诊服务,医生资源决定了成本控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导致京东健康的员工薪酬福利开支总额达33.9亿元,较2020年增加238.9%。

近两周,京东被爆出持续大裁员,3月31日京东总部大楼1号楼办理离职员工排到1000多号。为了降低成本,京东健康也在大规模裁员的范围内。一位员工表示,“京东健康的核心部门医药部的裁员比例大概在20%,大力投入发展的互联网医院裁员可能达到60-70%”。

如此一来,本就在迈向“看病”服务进展缓慢的京东健康,又往后倒退了一大步。

原文作者:王元石
编辑: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