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微医新获一轮超10亿元的融资,领投方为来自山东省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
多年谋求上市未果后,微医再次通过融资的方式,为自身“补血”。
据此前招股书,微医三年间累亏近80亿,同时负债总额逐年飙升,陷入惊人的亏损深渊。
而在今年年初,微医曝出裁员风波。据了解,涉及裁员人数高达近千人,此外还有降低员工基本工资、薪酬和业绩挂钩等操作。
在目送行业竞争对手平安好医生顶着“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称号上市,且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大巨头相继扭亏为盈的情况下,留给微医的时间还剩多少?
商业模式尚未跑通
公开信息显示,微医的前身是由廖杰远2010年创建的“挂号网”。2015年“挂号网”升级为“微医”。同年,微医创建了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由此开启了互联网线上问诊新业态。
至今成立十余年,微医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算是老玩家了,可与赛道内竞争对手相比,诸多方面仍劣势明显。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微医分别实现营收2.55亿元、5.06亿元、18.32亿元。其中2020年的迅猛增长,主要是疫情助推下互联网医疗的行业利好,用户需求暴增。
与同行对比,微医的营收体量差距十分明显。2020年,京东健康营收为193.83亿,阿里健康为95.96亿,平安好医生为68.70亿。
用户数是微医为数不多的亮点,截止2020年底,微医注册用户约2.22亿。但这和竞争对手相比仍不占优势,如平安好医生的累计注册用户,就已达到3.73亿。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微医连年以来的惊人亏损。2018年-2020年,微医分别亏损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累计达到79亿元。
而2020年,行业竞争对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大巨头已经纷纷扭亏为盈。
长期亏损之下,微医的负债及现金流情况堪忧。2018年-2020年,微医的负债总额分别为183.94亿元、203.75亿元和228.92亿元。与此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09亿元、-8.58亿元、-9.41亿元,三年合计净流出约25.08亿元。
在完成此轮10亿元的融资之前,微医也一直在不停融资,已先后获得近9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破百亿。
然而,在商业化模式尚未完全跑通的情况下,微医依然亟需外部资金输入。近年来,微医也一直在谋求流血上市。
苦苦寻求上市无果
2019年底,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对外透露,“微医已经准备好了上市”。
此后,微医上市进程持续推进,频频传出将冲击港交所的消息,但每次都没了下文。
虽然港股对上市企业的业绩要求低,不盈利也可以上市,但不知是自身经营存在问题,还是现实情况有偏差,微医的上市时间屡屡出现延误。
一直到去年4月,微医才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6个月后,该招股书失效,也再无更新。
今年3月,微医被传出在香港上市计划遇阻后,考虑搁置传统的上市方式,转而通过与 SPAC合并的方式上市,即借助海外空壳公司,但这目前却未有更多进展。
在上市流产的背后,是微医屡屡被市场质疑的经营能力,以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为主的营收结构问题,导致连年大幅亏损,严重缺乏自身造血能力。
上市计划搁浅,在重重压力之下,微医开始收缩业务,继而进行大幅裁员。
据报道,今年年初,微医员工人数从大约4000人削减至3000人左右。彼时,微医方面表示,公司正在优化其业务线,并将相应地调整员工和工资。
这并不是微医第一次出现裁员传闻。2019年底,微医就被爆裁员30%,甚至涉及多名高管。当时,微医App端月活用户大幅下滑、营收增速疲软,种种不利因素萦绕头顶。但随后疫情的爆发,让互联网医疗风口再起,微医得以度过那次难关。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依然无法证明自身规模化盈利的前景,微医将很难说服资本市场为其买单。即便上市也解决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困境依然难以跳脱。
行业分化挑战重重
事实上,在监管大环境收紧的背景下,微医核心业务的发展正遭遇阻力和瓶颈。
去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对互联网医疗各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消费者在网上“寻医问药”将面临层层限制,这也成为压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头顶的第一座大山。
除了监管层面对互联网医疗施加的外部压力增加,行业内部的竞争也已呈白热化状态。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阿里、京东等巨头布局已久,形成了稳定的医疗版图。而该领域内平台之间缺乏壁垒,同质化问题严重,自带流量的巨头优势尽显,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大,行业马太效应日趋显著。
与头部竞争对手作对比,阿里健康背靠阿里巴巴集团、京东健康背靠京东集团、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微医作为这个领域的原生创业者,似乎显得势单力薄。
没有任何附加优势的微医,无法和自带巨大流量池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相比。在自身业务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上,也未看到较为明朗的发展前景。
目前,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各自依托自身的主体零售业务,发展出医疗电商,可以实现营收大部分来自药品保健品销售等“卖药”业务,在盈利的前提下,再发展医疗服务“看病”。
而微医则主营线上问诊、互联网医院等业务,更多依靠“看病”挣钱,缺乏成熟的变现途径,盈利模式十分不清晰。
面对越来越严苛的行业环境,以及越来越“卷”的市场竞争,成立已久却尚未上市的微医,处境相当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