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官网

行业寒冬之际,企业为安全度过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前不久,万科喊出“紧衣缩食”口号,表示要开源节流,等待春天。而近日新城控股也同样表示为适应环境变化,计划将旗下住宅开发区、商业开发部门进行整合,将两个部门原有的十八个大区,整合为十个大区,而据新城控股此前的内部架构调整来看,部门整合或许也就意味着变相裁员,且裁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从而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

而除了身处寒冬之外,究其原因或许还是年内新城控股销售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去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1月—11月新城控股合同销售金额仍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在房企百强榜也逐渐掉队,仅位列16名,较上年同期下降3个名次。

不仅如此,在新城控股上半年“三道红线”均较上年末有所恶化的同时,其或许还存在“明股实债”的嫌疑。

调整内部架构或为“变相裁员”

年内,随着房企逐渐进入寒冬的影响,“精简员工”似乎已是房企“开源节流”的必经之路。

12月1日,有消息称新城控股内部发文表示要将住宅开发部的十四个大区及商业开发事业部的开原四大区域,整合为十个大区来进行统筹管理。具体来看,据第一财经报道称,新城控股将设置大区公司,定位于经营主体及利润主体,对大区内的住宅、商业等业态的开发进行统筹管理。

新城控股此前拥有包含上述住宅开发部、商业开发部及商业管理在内的三大事业部,此次整合系对其中的两大事业部进行整合,整合过后的商业开发项目更为集中的区域由原商业开发区域团队主导,而住宅开发项目更为集中的区域由原住宅开发区域团队主导。

而组织内部架构的整合调整势必伴随着员工的人员变动,华尔街见闻报道称近些日子已有部分员工被人力叫去谈话,结果无外乎是劝退或分流转岗。

近两年新城控股先后两次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去年将住宅开发事业部25个区域的公司合并为19个区域公司,并且将其总部职能部门也一同进行了调整,彼时一部分新城控股区域高管就已被“优化”。而今年年初,王晓松再次将新城控股内部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并且伴随着员工人数的精简。

据此来看,此次调整内部架构也意味着新城控股已释放出裁员的信号。

合同销售金额同比下降

而导致新城控股“变相”裁员的另一原因,或许是其年内表现不佳的业绩。

1到11月,新城控股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2129.67亿元,同比下降3.16%;累计销售面积约2096.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2%,这也意味着年内新城控股均价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并且去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其合同销售金额就已较2019年同期下降颇多,基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情况来看,年内新城控股此番经营业绩并不如市场预期。

在经营业绩不佳的影响下,前三季度新城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091亿元,同比增长55.69%;实现归母净利润58.84%,同比增长24.24%;实现扣非净利润53.69亿元,同比增长25.72%。 

对于同期增长的业绩,氢财经查看新城控股历年财报发现,今年前三季度新城控股合同负债为2021.87亿元,而去年同期的合同负债为2376.24亿元,同比减少了14.9%。

何为合同负债?即已签合同,交了钱,但还未交房的款项,被暂时先放到合同负债里,而此类款项此后可以确认为收入,也就是说今年前三季度新城控股至少有354.37亿元的合同负债被确认为收入。换言之,年内新城控股增长的业绩一部分系此前积攒下来的合同负债结转的收入,而前三季度其合同负债不但没有出现增长反而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的另一原因,则是年内新城控股收到已签合同已交钱,但未交房交易有所减少,前三季度合同负债较年初仅增加约6亿元。 

而在此影响下,未来新城控股结算额或将逐步减少。

或涉“明股实债”

不仅上文提到的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期有所恶化,其“三道红线”也较去年有所恶化。据iFind显示,今年前半年在报表口径下,新城控股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为76%,净负债率为56.6%,现金短债比为1.53,处“三道红线”监管标准的黄档。

要知道,去年年末时,新城控股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4.12%,净负债率为43.65%,现金短债比1.68,三道红线有两道在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少数股东权益一向是多数房企降杠杆的首要选择,但新城控股在三道红线恶化的同时,其少数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损益也不甚匹配。前三季度新城控股少数股东权益387.09亿元,在所有者权益中的占比为42.54%,但其前三季度8.75亿元的少数股东损益在67.69亿元净利润中的占比仅为12.93%。

也就是说,掌握超4成权益的少数股东在前三季度仅拿到了约1成的利润,这样的占比极度不匹配。即便是前半年在“三道红线”恶化的同时,其少数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损益也同样不匹配。

而2020年时,新城控股少数股东权益在所有者权益中的占比约为38.41%,其损益在净利润中的占比约为7.35%。少数股东拥有近四成净资产,却只获得7.35%的收益,投资回报率约为3.84%,少数股东权益占比逐渐提升,虽然损益占比也在提升,但两相对比仍难以匹配,而这或许也说明新城控股长期存在“明股实债”嫌疑。

原文作者:王婷妍
编辑:王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