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5个月,碧桂园销售额高达3541亿元,比排在其身后的恒大、万科高出近700亿元,“销量王”的称号实至名归。

不过,近期有媒体发布消息称,河南郑州碧桂园一在建项目工地塔吊倒塌,现场一片狼藉,一名工人躺倒在地上,失去意识。而此前不久,碧桂园项目中四名工人死亡,伴随碧桂园高周转的是频发的死亡事故。

一边是节节攀升的销售业绩,一边又是频频发生的安全事故,高周转模式下的碧桂园,如何解决房屋“带血”的顽疾?

多买多卖,三四线城市“带血”的高周转

近日,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5个月碧桂园销售额3541亿元,继续捍卫了其“宇宙第一房企”的威名。

在冲击业绩的同时,碧桂园还没忘了补充土储。

中指研究院同日发布的1-5月房企拿地排行榜报告显示,2021年1-5月,碧桂园以860万平方米居面积榜首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拿地金额榜上,碧桂园以366亿元的支出,仅排名第八。

拿地金额之所以仅排第八,原因是碧桂园在地价较低的三四线城市拿地居多。

数据显示,2021年1-4月,受“两集中供地”影响,碧桂园新增土储302万平方米。其中,一线城市4.89万平方米,二线城市38.67万平方米,三四线城市则高达258.43万平方米,三四线城市占比达85.6%。

以上的种种可以反映出碧桂园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多买多买”的高周转模式,另一个是深耕三四线城市“薄利多销”的发展策略,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销售额高意味着碧桂园土储消化得快,这就促使其大规模补充土储;而土储的大规模增加,就要求碧桂园提高去化率,就需要高周转的模式。

大规模买地需要巨额的现金支出,而一二线城市高昂的地价显然对强如碧桂园这样的企业,也是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碧桂园认准了货币化棚改、城镇化趋势的红利,始终将三四线城市视为重中之重,“薄利多销”也是高周转的核心要求。

因此,二者相辅相成,造就了当今碧桂园“宇宙第一房企”的行业地位。

但高周转模式又造成了碧桂园施工事故频频发生,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由于本身毛利率偏低,碧桂园往往压缩成本,抢工期、抢进度的情况屡见不鲜,难免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事件。

三四线伤亡事件频出,“碧桂园式”道歉有何用?

据报道,5月16日,河南郑州碧桂园一在建工地,发生了施工塔吊倒塌事故,现场一片狼藉,一名工人躺倒在地上,生死未知。

而前不久爆出的广州金叶子酒店坍塌事件,造成4人死亡。而该项目背后,同样是碧桂园的身影。

一直以来,碧桂园施工项目频频发生死伤事件,而在2018年7月,安徽六安碧桂园城市之光活动板房坍塌,导致6死1伤。

此次事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终于触动了碧桂园高层的神经。

2018年8月3日,碧桂园举办媒体见面会,就安全事故频发进行集中回应。出席媒体见面会的,有碧桂园老板杨国强、总裁莫斌。

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施工伤亡事故,杨国强表示要深刻反省,以“零伤亡”作为企业追求的长期目标。

莫斌称:“碧桂园已经深刻认识到自身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近期几起施工单位的事故,我们深感痛心和自责,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代表集团向死难者表示哀悼,向死难者家属和受伤工友表示慰问。”

在谈及碧桂园今后怎么办时,莫斌表示碧桂园将对所有在建项目进行交叉、自查的安全隐患检查工作,成为常态化工作。将进一步推进工地开放,让所有的准业主、媒体可以在过程中进入工地,一起监督安全质量管理。

虽然社会各界对于“碧桂园式”的道歉和反思早已麻木,但莫斌在媒体见面会现场声情并茂的演说以及诚恳至极的鞠躬,的确使很多人认为,碧桂园的改变真的来临了。

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碧桂园各地施工伤亡事件貌似更加频繁了。

如上图所示,在2019年,碧桂园在各地爆出6起施工安全施工,造成6名施工人员死亡。

而进入2020年,碧桂园先后爆出5起施工安全施工,更是造成10名施工人员死亡。

据悉,近两年碧桂园还有多起施工安全事故未在上图中统计呈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图显示的施工安全事故,全部发生在三四线城市。

作为碧桂园的业绩支柱,三四线城市对碧桂园的贡献率近60%。可即便如此,碧桂园还是要依靠高周转模式,在三四线城市建设项目上偷工减料、压缩成本、赶工期,一次次上演“血的教训”。

杨国强当年也是泥瓦匠出身,他比所有人都了解,保护好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

碧桂园如何解决房屋“见血”的顽疾,远比“销量冠军”重要。

原文作者:梁华梁
编辑: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