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租赁生意也是越来越不做了。
尤其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包括友客、巢客、乐居公寓、小鹰找房以及蛋壳等多家房屋租赁机构,接连被曝陷入资金困局而无法继续经营。
不过,自如依旧岿然不动。毕竟,得到诸多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自如过得还真的很“自如”。
然而,就在近日,自如因网页租房信息中有 “最佳位置”、“1步行到”等极限词语,违反广告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被北京市密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
这还只是自如的“小烦恼”。事实上,由于自如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屡屡侵犯房屋业主和消费者的利益,早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而随着行业监管的逐渐收紧,自如也必然要在合规经营、信用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不能过度“自如”。
自如频频侵犯业主和消费者权益
自如成立于2011年10月,是一家提供租房产品及服务的互联网品牌。
以自如为代表的租赁平台出现后,确实在规范行业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得曾经猖獗异常的“黑中介”加速走向衰亡。
在这个过程中,业主和消费者都在试图积极拥抱这些租赁平台,哪怕其在交易中间收取较为高额的中介费用,但是由于其看似守规矩、守法、让人省心,因此也收获了人心。
然而,事实证明,租赁平台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完美,它们只是采取了一种更加隐蔽、看似合法的手段而已,实则仍在不断侵犯房屋业主和消费者的利益。
自如,更是作为房屋租赁行业的巨头,深陷争议甚至法律诉讼的漩涡。
有媒体前不久在天眼查发现,自如今年在北京有867个开庭公告。也就是说,除去法定节假日,自如平均每天要打三四场官司。
这一情况,除了可以反映出自如频频侵犯业主和消费者的利益之外,也能够反映越来越多的人,决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了司空见惯的侵犯租房消费者案例以外,自如也频频和房屋业主产生纠纷。
就在近期,有业主向媒体爆料称,在履行完与自如签定的一份三年期的委托管理合同之后,自如工作人员多次鼓动该业主续约合同,并承诺能租向整租一年的租户。
然而,自如继续接受短租,此后因未及时找到租户,使得该业主蒙受损失。鉴于自如违反合同规定在先,该业主提请与自如解除合约。但是在办理解约流程时,因双方无法就补充协议的内容达成一致,解约流程一直无法办理。
陷入僵局之后,自如系统居然在数天之后,自动签署了该份补充协议,严重侵犯了该业主的利益。因此,该业主决定发起诉讼,用法律武器讨个公道。
事实上,自如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低进高租”,先从业主手中收房,装修之后再出租给租客,利润主要来自租金差。
而在这个中间环节中,自如扮演的角色非常强势,既会要求房东减租和赔装修款、违反合约规定擅自打隔断等,还欺骗租房消费者“租金变贷款”、不履行合同相关义务等。
上欺业主,下压消费者,自如何其强势。
受资本追捧,但监管之下自如压力陡增
这一切,或许源自投资机构给予自如的底气。
从2018年开始,房屋租赁市场得到政策、媒体、公众的广泛关注,一时风光无限,成为资本追逐的宠儿。,自如已经进行了多轮融资。
而彼时的自如,也在2018年1月宣布完成40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200亿人民币。这是当时中国房屋租赁行业规模最大的一笔融资。
2019年6月,自如进行了B轮融资,合计募资约5亿美元。2020年3月,软银通过愿景基金向自如投资10亿美元,其中5亿美元是直接投资,另外从其创始人手中购买了5亿美元股票。该轮融资后,自如的估值高达66亿美元。
有了资本的加持,即便是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房屋租赁玩家大崩盘,自如也岿然不动。
但是,自如虽然活得很“自如”,但就目前来看,房屋租赁行业存在的准入门槛低、监管不够严格、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凸出。
这正式自如屡屡侵犯房屋业主和消费者利益得根本原因。
而为了加速拓展业务,自如也普遍存在“高收低租”、“长收短付”等情况,资金链一旦断裂,便出现了大量租金无法兑付的情况。
蛋壳,同样作为资本眼中曾经的宠儿,也最终陷入深渊之中,自如也未必完全高枕无忧。
为此,自如甚至还通过“租金贷”等方式来增加盈利,但这显然踩在了政策红线区。
不出所料,房屋租赁行业长期存在的乱象,监管重锤已经落下。今年1月7日住建部表示,要推动出台《住房租赁条例》,整顿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加大对“高进低出”、“长收短付”以及违规建立资金池等的整治力度,防止爆雷风险。
而就在11月24日,为了推动实现“住有所居”、“房住不炒”,北京对《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草案)》进行审议,同时宣布建立统一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将合同备案与出租登记衔接。
此举显然对自如的打击不小,而自如回应称,将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合规经营、信用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与相关部门紧密对接,维护行业发展。
而自如的如此回应,显然与现实情况出入很大。自如种种侵犯房屋业主和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未有明显改观。
监管之下,自如的压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