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电商官网冠名影视。图/南极电商官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2021年,新冠疫情依然严峻。如此长时间的新冠疫情,从餐饮业到服装业再到制造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2020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3.9%。

当下中国服装业在疫情的影响下,被迫进入剧烈的洗牌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0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236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742.41亿元,同比下降12.85%;利润总额490.73亿元,同比下降21.33%。

转型“吊牌”生意

2021年1月30日,拉夏贝尔(*ST拉夏 603157.SH)发布的业绩预告,2020年在境内线下经营网点数量已由年初的4878个降至年末的900余个,并导致亏损3.5亿至4亿元。曾被称为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早已没有了2017年上市时的高光时刻。

大量关闭旗下门店的远不止拉夏贝尔一家,2020年,美国经典牛仔品牌Levi’s 李维斯关闭了中国市场半数门店;半个月前,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更是表示,旗下Bershka、Pull&Bear及Stradivirus的所有中国线下门店全部关闭。

其实包括李宁、安踏、波司登、七匹狼等等早在几年前就陆陆续续大量关闭线下门店,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但更早走上关闭门店的服装业并非上述等等几家,而是保暖内衣的“四大品牌”——恒源祥、北极绒、俞兆林和南极人,他们也无不例外地选择了“品牌授权”模式。

其中,南极人尽管较迟走上这一模式,却大迈步超越其他几家品牌。南极人创始人、南极电商董事长张玉祥坦言,南极人走上商标授权的道路,是模仿了另一家保暖服饰巨头——恒源祥的做法。2008年的金融危机终结了纺织业的黄金十年,张玉祥当机立断决定转型,开启品牌授权的商业模式,而一年前的恒源祥就已经发展了近百家加盟工厂,当年营业额3亿元,其中2.66亿元都来自于商标使用费,占比达到89%。

自此,南极人开始不断扩充产品品类,在南极人2021年1月的互动问答中表示,公司以家庭为场景,不断扩展产品品类,从原有的内衣、家纺、男装、女装、母婴、童装、鞋品、户外、箱包鞋配等大纺织领域逐步进入包括日用百货、小家电、食品等非纺织领域。甚至坊间戏称“万物皆可南极人”,南极人有了“吊牌之王”的称号。

靠着“南极人”这个品牌,其背后的上市公司——南极电商(002127,SZ)这几年可以说是躺着赚钱。据南极电商2019年财报显示,其盈利的重头在:品牌综合服务业务(占比31%)、移动互联网媒体投放平台业务(占比62%),分别对应“贴牌”生意和“互联网媒体服务”。截至2019年底,其合作供应商总数为1113家,合作经销商总数为4513家,授权店铺5800家。

此前,南极电商董秘曹益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2008年以来,南极电商为了解决传统企业产能过剩等痛点,随着该模式的推进,南极电商迎来快速发展期。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旗下各品牌GMV(网站成交金额)持续增长。公司授权品牌产品的可统计GMV达105.40亿元,同比增长62.50%。

2017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旗下全品牌授权生产商为846家,授权经销商为3427家,授权店铺达4442家。

南极电商发展历程。图/南极电商官网

“南极人共同体”之痛

东北证券相关研报认为,由于纺服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品牌授权需求旺盛。品牌授权模式的出现契合了零散供应商的需求,通过支付较低的费用就可以获得品牌授权和相关服务,得以在短时间内凭借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销售额。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形成了三者共赢的局面。上游的制造商精准地“以销定产”,减少库存;下游的老板姓能够买到实惠的商品;南极电商作为其中的“中台”也盈利丰厚。

东北证券预计南极电商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55、19.88和23.48亿元,EPS 分别为0.63、0.81、0.96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33、25、22倍,并给予2020年40倍估值,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全品牌授权生产商、授权经销商、授权店铺都在稳定增长中,东北证券给出的研报建议也是相当吸引人,但是南极电商的股价却是大幅下滑,半年前其股价最高值为24.41,目前仅为11.25。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南极电商在品牌授权方面做到了极致,品牌授权效益越是放大,品质就越是失控。”纺织服装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指出。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这几年,南极人的营业翻了8倍,达到39亿元,其中,品牌授权及相关服务的收入翻了3倍,高达13亿元,品牌授权的毛利率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93%,堪称前所未有的暴利。

随着越来越多合作伙伴加入南极电商,质量问题随之而来。最近三年来,南极人多次被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点名,从蚕丝被、内衣、童装、冲锋衣到电推剪、按摩棒,均有产品上了质检“黑榜”。

经济学家宋清辉称,产品频繁出现质检不合格与南极电商“卖吊牌”的品牌授权业务模式有关,即南极电商只售卖商标授权,却没有对厂家的商品质量进行行之有效的严格把控。

面对质疑,“南极人绝非只卖吊牌,没有品控”,曹益堂指出,南极电商一直重视品质管理,建立了系统化的巡检、抽检和送检机制,“品控方面南极人还有改进的地方,未来将多方面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增加质量管理员人员,对所有合作工厂及店铺的质量管理全覆盖等。”

“未来,南极电商应进一步降低品牌授权业务的比重,把控产品质量,挽救品牌形象。”宋清辉指出,南极电商要想扭转品牌形象并非易事,可能需要拿出“脱胎换骨”的勇气,重塑品牌价值。

有着“吊牌之王”的称号,在品牌授权方面做到了极致,如何在品牌授权和品控上寻求一个平衡,并让南极电商有更漂亮的数据,这对张玉祥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抉择。

原文作者:陈启和
编辑: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