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顺风车业务领域的龙头企业,嘀嗒出行在2021年经历了两度上市不成的尴尬。

这对于已经4年未获新融资的嘀嗒出行来说,无疑是最为糟糕的消息。

或许是急需新故事,2022年之初,嘀嗒出现便官宣了品牌升级,名曰“另一种出行方式”。

不过,升级中的嘀嗒出行,却迎来了争议。

据悉,嘀嗒出行在未持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却频频利用预支付模式来留置乘客的结算资金。

缺钱的嘀嗒出行,打出了金融险招。

图/百度百科

无支付牌照,涉预支付争议

近日,有消费者爆料,其通过嘀嗒出行乘坐顺风车,资金流向显示收款方竟然为嘀嗒出行自身平台账户。

据悉,该消费者登录嘀嗒出行App后,选定目的地、出行时间,便可以提前预付车费。支付成功后交易页面显示,收款商户全称为嘀嗒出行公司主体——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此外,有平台司机称,消费者在嘀嗒出行平台预支付费用,若未点击到达,资金会在平台在24小时内结算至司机账户。且结算后的车费全部留存在司机的嘀嗒账户,要想使用需进一步绑定银行卡,申请了才能提现,而且一天只能提一次。

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预付款全部流向了嘀嗒出行的主体账户,而结算资金也会在该账户留置一段时间,平台司机提现也需要一定的流程和限制。

这种预支付模式和结算资金流向,引发了消费者和业内的质疑。

据了解,嘀嗒出行并未持有支付牌照。

虽然嘀嗒出行方面表示,所有订单的款项直接进入合作第三方托管银行的资金监管账户,所有清算都是在第三方托管银行的用户虚拟账户之间完成。但是,根据账单详情及交易流水显示,收款方实际上就是嘀嗒出行的主体公司。

资金在平台账户留置,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资金被平台或者其财务人员挪用以、已经资金被黑客盗走等。

而就在近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修订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到,网约车行业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联合监管,并强调不得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

未持有支付牌照的嘀嗒出行,显然是在“顶风作案”。

 

融资停滞四年,两度上市失利

嘀嗒出行之所以要行此险招,或许还是跟钱有关。

事实上,成立于2014年的嘀嗒出行,在互联网出行市场中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而在此背景下,嘀嗒出行的融资脚步自然是要受阻的。

资料显示,嘀嗒出行先后共获得4轮超1.3亿美元融资,机构股东包括IDG、蔚来资本、崇德投资、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

但是,在2017年3月获得最后一轮融资之后,嘀嗒出行再无新的融资进入。

到了2018年4月,当行业龙头的月活已经达到1.14亿时,嘀嗒出行的月活却只有675.02万,完全没有可比性。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主要竞争对手纷纷下架顺风车业务。而嘀嗒出行却在这之后迅速异军突起,靠着顺风车业务做到一年8个亿的营收。

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9年的数据,彼时的嘀嗒出行占据了66.5%的顺风车市场份额。

虽然迎来了营收、盈利的巨幅增长,但是,在激烈如此激烈的互联网出行市场,嘀嗒出行必须要靠资金支撑起竞争优势。

早在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就向港交所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而在六个月之后,也就是2021年4月,该招股书自动失效。不曾想,几天之后,嘀嗒出行再次递交招股书。

不过,嘀嗒出行此次上市申请,再次以失败告终。

有分析称,嘀嗒出行的两度上市失败,原因在于港交所对其是否遵守监管规定存在质疑。此前更是有报道称,因无法提交合规证明,嘀嗒出行或许在未来1年-2年内都没有上市机会。

对于嘀嗒出行而言,这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而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嘀嗒出行所属的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五位核心创始人所持有的股份均被出质。

嘀嗒出行或许真的缺钱了。

 

行业竞争加剧,监管之刃高悬

事实上,在顺风车这一市场中,嘀嗒出行取得了不俗的增长。

在2020年提交的初版招股书中,嘀嗒出行已连续15个月赢利,3年营收增长近12倍。

而从各业务毛利率变化来看,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持续上升,由2018年51.8%上升至2020年87.3%。此外,嘀嗒净利润水平也维持在50%左右。

虽然已经实现盈利,但是嘀嗒出行在未来仍受到两方面的制约。第一是竞争对手如高德、美团等利用平台流量优势持续扩张出行业务;第二是顺风车业务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安全成本。

首先,互联网出行平台作为一门极其烧钱的生意,对资金的需求极大,对于嘀嗒出行更是如此。

而在行业龙头下架的日子里,市场争夺战变得更加激烈。

扩招司机、烧钱补贴、疯狂地推的新老玩家们接连登场。包括T3、美团、高德等,谁都不想放过这一块大蛋糕,相继开通或恢复顺风车业务。

烧钱永远都是最为简单粗暴的竞争方式。

为了稳固市场,嘀嗒出行于2020上半年开始大幅提高用户补贴金额,2020年补贴费用较2019年同期暴涨已14倍,占该期销售费用的46.1%。

而根据招股书,嘀嗒出行仅在2020年向顺风车用户发放的“用户奖励”就达1.3亿,约占顺风车业务2020年营收的1/5。

如此烧钱,势必将使得嘀嗒出行本就较高的资金压力“雪上加霜”。

另外,安全问题仍是高悬在嘀嗒出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为轻资产模式导致较高的司机人员复杂度,使得嘀嗒出行在平台监管层面上一直面临巨大的压力。

企查查显示,嘀嗒出行面临行政处罚共有55宗,大多都是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

除此之外,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嘀嗒出行的投诉量更是有近万条。

显然,嘀嗒出行也未能解决安全风险性问题。

面临重压,嘀嗒出行将何去何从?

原文作者:梁华梁
编辑:邱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