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寻求展期后,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绿地控股”)还债之路就备受关注。
就在日前,作为背靠国资的房企,绿地控股勇于向大股东寻求帮助,称其全资子公司拟向两大国资股东分别借款15亿元,累计借款30亿元,用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及为保交付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而在此之前,其大股东也将所持有的绿地控股部分股份质押后向绿地控股输血,也就是说,在这场大战当中,绿地控股大股东及国资股东纷纷在帮助其脱困。
实际上,在向全国扩张中,绿地控股股东就为其提供了不少资金支持,可绿地控股却还是倒在了这场“灾难”中,不禁让人质疑背靠国资的绿地控股究竟有多缺钱?
国资股东出手相救
8月7日晚间,绿地控股公告称,为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保交付、稳民生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绿地控股全资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拟向其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地产”)、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城投”)分别借款15亿元,借款期限为两年,借款年利率为6%。
据了解,上海地产为绿地控股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25.85%;上海城投为其第三大股东,持股比列20.55%,二者皆为国资企业,也就是说绿地控股为拥有国资背景的房企,而此次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向绿地控股提供了累计30亿元的资金用于纾困。
不仅如此,在去年末绿地控股流动性危机初显时,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就已对绿地控股伸出了援助之手,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旗下全资子公司分别出资15亿元,累计斥资30亿元,出手购买绿地控股一家全资子公司持有的上海地产星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各30%股权,累计60%的股权。
并且,绿地控股还承诺,在收到交易全款后最多两年,绿地控股就将按前述国资股东实际投入金额加每年8%收益之后回购上述60%股权,因此,彼时业内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融资,不仅向绿地控股提供了资金帮助,还帮助其降低了负债。
而正是基于其国资背景,绿地控股近些年在银行渠道获得了大比例的融资,在其有息负债中,银行融资比重达到74%左右,债券融资17%左右,信托等非标融资及境外贷款比重则分别在3%左右,并且其融资成本还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1年末时仅为5.7%,保持在较低位。
在如今融资环境中,这并非小数目,可见国资背景为绿地控股带来的便利。
大股东频繁输血
而实际上,除了国资股东的支持,大股东也频繁相助于绿地控股。
据了解,绿地控股第一大股东为绿地控股员工持股平台的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格林兰”),其持股比例超过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达29.13%,而格林兰的的实际控制人则为绿地控股董事长张玉良,显然格林兰于绿地控股的牵连众多。
因此格林兰在绿地控股发展期间也频繁向其借款、输血,仅2021年末,绿地控股对格林兰的其他应付款项账面余额就达6.58亿元。
甚至在格林兰成为大股东一年左右,彼时绿地控股刚刚借壳上市后,格林兰就为绿地控股提供了资金帮助,在此后,格林兰还不断从外部金融机构借钱后贷给绿地控股,此贷款年利率与格林兰本身的融资成本相同,简而言之,绿地控股利用格林兰实现了曲线贷款的目的,而格林兰输送给绿地控股控股的资金则主要来源于股权质押。
就在不久前,格林兰还将其此前质押给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的绿地控股2.75亿股股份办理了解除质押手续,并在同日又将其所持有的2.05亿股股份质押给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其通过质押股份获得的资金将全部用于绿地控股缓解流动性。
据了解,截至目前,格林兰已进行过30次左右的股权质押,年内已质押四次其所持有的绿地控股股份,累计质押规模达26.29亿股,占其所持绿地控股近70%股份,达68.84%。
绿地控股表示,格林兰未来半年到期的质押股份为17.6亿元,对应的融资余额为30亿元,并称以上股权质押均是格林兰为绿地控股向银行融资提供的质押担保。
由此可见,大股东格林兰及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对绿地控股的帮助,然而,绿地控股却表示绿地控股具备良好的资金偿付能力,将通过自有或自筹资金偿还到期银行借款。
可事实并非如此。
偿债压力之大
就在前不久的6月份,绿地控股曾就一笔5亿的美元债进行展期,并称“债券展期源于突发的疫情打乱了销售回款及资产出售计划,并承诺将兑付下半年及明后年到期的美元债本息。”
据了解,绿地控股目前共共存续12只美元债,其中将有近10亿美元的债券于剩余年内到期,一笔为3.5亿美元8月10日到期,另外总共6.4亿美元的债券与接下来陆续到期。
而除此之外,截至2022年3月31日,绿地控股还有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合计930.2亿元,但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495.1亿元,远远难以覆盖前述债务。
再加上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房地产业务共实现合同销售额680.99亿元,同比减少58.5%,远高于中指院及克而瑞统计百强房企平均下滑幅度,销售额的下滑意味着可用于偿还借款的销售回款也随之减少,多重因素叠加,使得绿地控股可偿债资金大大减少。
基于此,绿地控股曾在此前提出,计划三年内出售2000亿元左右的资产用于偿债,每年在500亿元至700亿元,包含自持商业、办公楼和酒店等,然而今年上半年疫情较为严重,加之目前房地产行业整体处于不景气的状态,绿地控股出售资产并不顺利。
换言之,绿地控股通过自有或自筹资金偿还银行借款的难度不小,而此次大股东们对绿地控股的援驰或许正是绿地控股无法独自应对巨额债务的原因。
但从前述来看,绿地控股后续偿债仍面临不小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