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近一段时间,小米的动作频率明显加快。

5月21日,传出小米笔记本部门已并入手机部门的消息,目的是加强手机和笔记本的互联互通、提升协同效率。

5月23日,向来将摄影摄像作为手机核心卖点之一的小米,宣布与徕卡达成移动影像战略合作,双方联合研制的第一款影像旗舰手机将于今年7月面世。

5月24日,Redmi Note 11T Pro系列和小米手环7,正式公开发布。

在这些之前,小米刚交上一份颇为惨淡的财报。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同比下降,众多核心数据指标环比下滑,总而言之,小米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表现相当低迷。

不难看出,小米近来接二连三的举动,是有意在业绩滑铁卢的严峻形势下,打一场攻坚战。

 

营收利润双降

5月19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小米集团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733.5亿元,同比下滑4.6%,环比下滑14.3%。经调整净利润28.59亿元,同比大跌52.9%,环比下降36.1%。

同时,3.9%的净利润率,是小米2018年登陆港股以来最低水平,同比、环比分别下滑4个和1.3个百分点,让小米越来越像制造企业而非科技企业。

而整体毛利率为17.1%,同比下滑1.1个百分点,127亿的毛利润,也来到2020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整体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营收占比超过60%的手机业务“拖累”。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仅为3850万部,同比大跌22.1%,环比也下跌12.7%,自2020第三季度以来最低。

小米的另外两大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和互联网服务,均处于上升态势,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6.8%、8.2%。

而手机业务的问题,和大环境多方面压力叠加脱不开关系。

今年开年以来,在全球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动荡、供应链吃紧以及宏观经济收紧、消费意愿减弱等因素影响下,全球手机大盘低迷,市场大幅收缩,一季度绝大多数手机厂商出货量数据均出现下滑,小米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而抛去外部因素的影响,小米手机自身的增长乏力,也早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过去几个季度,小米的营收增速,其实已经屡次刷新下限。

 

高端路滑

小米诞生之初,曾打着极致性价比旗号,俘获一众忠实“米粉”,雷军也放出“硬件综合净利永远不会超过5%”的承诺。但壮大到一定程度,小米想要迈上新台阶,成为一家成熟的手机企业,势必要着手抬高硬件利润。

去年年末,小米将在成立十年时正式提出的高端战略深化,喊出“对标苹果”的口号,大张旗鼓向高端进军。

然而,小米的高端化之路显然并不好走,芯片等核心竞争力欠缺,始终难以彻底摆脱组装厂的质疑,低端品牌形象固化,线下渠道利润空间不足,以及产品品质难达预期等问题,让小米冲击高端异常坎坷。

财报显示,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均价为1189元,尽管这是小米历史最高水平,但和苹果相差甚远,甚至和国内的vivo、OPPO等竞争对手比较也相形见绌。

根据Counterpoint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四季度,苹果手机均价约为5200元,在各大品牌中占据压倒性优势。而国内,vivo和1634元和OPPO的1587元,均在小米之上。

市场占有率上,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中高端智能手机(定价250-399美元区间)市场中,vivo以28.2%的占有率位居第一,OPPO、荣耀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分别为20.3%和20%,小米仅以18.9%排名第四。

毛利率变化上,今年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毛利率为9.9%,同比骤减23.3%。迈向高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升盈利能力,但小米手机的毛利率,反而却出现大幅下滑。

手机出货量上,今年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总出货3850万台,其所定义的高端智能手机(定价在人民币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价在300欧元或以上)出货近400万台,高端机型出货占比约为10.4%,而2021年全年,高端机型出货占比约13%。

可以看出,与2021年相比,小米的高端化速度显著放缓,大有开“倒车”的势头。而在OV和荣耀等手机厂商加速全球化布局的影响下,小米的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也正在下滑。

在小米11周年年度演讲中,雷军曾大放豪言:“小米的高端之路其实现在才刚刚开始,我们会不惜代价地持续投入,我始终坚信只要相信米粉、依靠米粉,小米的高端之路就一定会成功,小米将用三年时间抢下全球第一。”

言犹在耳,只是小米手机冲击高端化的境况,却比去年更加艰难了一些。

 

造车前途难料

小米擘画的未来,是依托手机和互联网业务,打造自己的智能生态,包括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智能大家电品类。而新能源汽车,是下一阶段小米智能生态中最重要的成员,雷军称造车是自己最后一次创业,并将声誉押注其上。

但当前,未能创造营收的造车业务,让小米在成本端承压严重。

一季度,小米研发、营销、管理费用率同比分别上涨16%、26.2%和26%。特别是在研发和管理上,推进造车业务带来的人员增长、技术投入增加是费用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官方数据显示,一季度小米研发人员净新增410人,智能电动汽车研发费用支出则高达4.25亿。

而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小米对造车提及甚少,只是在研发开支方面披露了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研发费用为4.25亿元。财报电话会上,小米也表示对汽车没有特别多可以公布的进展,原定交付计划不变,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显然,小米造车这一新故事尚未大规模展开。要知道,小米汽车去年年底才落户北京亦庄,目前仍处动工设厂阶段,资质问题也尚未落实,过早画饼确实为时尚早。

众所周知,造车的难度与造手机的难度并不在同一量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小米还必须要给造车项目持续输血。

而目前的造车市场,已然步入红海,资本、技术层面的竞争十分激烈,传统车企如比亚迪All in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已经步入十万量级,而以“蔚小理”为代表的一众造车新势力,也早早打出了品牌知名度,月销量在一万上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剩下的蛋糕越来越少,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面对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成本飞涨,高端手机市场久攻不下,而汽车等新业务距离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小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原文作者:王元石
编辑: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