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3年,房企陆续公布了2022年的销售成绩单。
作为背靠央企的头部房企,绿城中国的表现自然不差。
数据显示,2022年,绿城中国全口径销售额2128.1亿元,同比下降约20.2%;权益口径销售额1224.4亿元,同比下降15.5%。
也就是说,绿城中国成为了百强房企中销售额同比降幅低于30%的极少数代表。
凭借这一表现,游离于十强之外多年的绿城中国,正式重回TOP10行列,排名由2022年的13名,上升至第8名。
不过,实现弯道超车的绿城中国,难言轻松。
新年第一天,绿城中国就发布了一则声明:《关于颐合公司及其项目停止使用绿城品牌的声明》。
据悉,这家颐合公司,全称为绿城颐合房地产有限公司,曾与绿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热衷于合作开发的绿城中国,此时做出与之彻底切割的决定,必定事出有因。
而在不久之后,绿城中国启动新一轮架构调整,并对内发布“红线通知”,称今年完不成指标的经营班子要惨遭降职、降薪、免职。
房地产优等生绿城中国,也开始对内开刀了。
与曾经的子公司切割
2023年的第一天,绿城中国发布了一则声明——《关于颐合公司及其项目停止使用绿城品牌的声明》。
该声明称:目前,绿城中国及下属公司未持有绿城颐合房地产有限公司等17家公司的股权,该等公司及开发的西安紫薇公馆、武汉桃李春风、铜川桂语江南、金寨春风里、宿州蘭园、亳州蘭园项目,与绿城中国无关,已被责令停止使用绿城品牌及绿城字号。
这就意味着,绿城颐合等17家公司开发的产品和绿城中国无关,且这些公司开发的项目将禁止使用绿城品牌和绿城的字号。
虽然极力切割,但绿城中国与绿城颐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绿城颐合背后的实控人洪高明,最早便是绿城台州公司总经理,后为宋卫平的董事长助理,再后来对外身份是西北绿城的董事长。
另公开资料显示,绿城颐合在2020年10月30日之前还叫“西北绿城房地产有限公司”。
此外,在股权上,绿城中国曾通过子公司杭州绿城致臻投资有限公司,持股绿城颐合51%。而在2022年6月14日与2022年9月14日,绿城颐合经历了2次股权变更,杭州绿城致臻投资有限公司逐渐削减持股比例,最终于2022年9月14日完全退出持股。
也就是说,绿城颐合曾经确实是绿城中国进行合作开发的子公司。
要知道,近年来绿城中国为实现规模的高速增长,一直热衷于拉入合作方共同开发。
2017年,绿城中国的销售额才刚刚突破千亿大关,而在2021年,其全口径销售额已高达2903亿元。
从少数股东权益这一指标来看,2017年-2019年,绿城中国的少数股东权益分别为117.12亿元、171.36亿元和202.82亿元。
2020年,绿城中国少数股东权益激增百亿规模,达到了317.49亿元。
到了2021年,该指标几乎翻倍,大幅增至622.08亿元。
由此可见,绿城中国对于合作开发的依赖度非常之高。
所以,绿城中国究竟为何要与曾经的合联营公司极力切割呢?
原来,自2022年6月开始,绿城颐合便已经出现在商票违约票据逾期的榜单上。
彼时,绿城中国也承受着巨大的非议。作为仅存的几家优质房企之一,子公司商票逾期,对于绿城中国的伤害极大。毕竟,商票逾期业已成为房企爆雷的风向标之一,绿城中国所承受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而在2022年10月底,绿城颐合再此因票据持续逾期,上榜上海票交所的逾期榜单上。
也正是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上,绿城中国先后减持绿城颐合的股权,直至全面退出。
合作开发对于绿城中国而言确实重要,但是在整个行业都风声鹤唳的大环境下,绿城中国容不得子公司商品逾期这种负面消息,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绿城中国进行了极力切割。
架构调整,提出硬性指标
而在不久之后,绿城中国启动了新一轮架构调整,并对内发布“红线通知”,称今年完不成指标的经营班子要惨遭降职、降薪、免职。
首先,绿城中国进行了区域合并,在集团大本营浙江,原本的浙西、浙东区域被合并成一个区域,并顺带合并了杭州亚运村项目公司。
与此同时,绿城中国其他区域也作出相应调整。
总而言之,绿城中国对组织机构进行了精简管理,并进行相应的人员收缩。
此外,绿城中国还在内部发布的“红线通知”,对公司高管提出了严苛的硬性指标,今年完不成指标的经营班子成员要惨遭降职、降薪、免职。
根据“红线”要求,年度综合指标完成达90%,但不能完成100%指标的,降薪10%,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不高于B;综合指标大于80%、小于90%的,降薪20%,绩效等级不高于C;连80%的指标都完成不了的,直接免职,绩效等级为D。
此外,归母净利润是负数的,区域公司不能为集团作贡献,管理权将被架空,集团派人空降过来接管;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直接免职。
也就是说,绿城中国在销量、利润和现金流方面,都提出了硬性指标。
就销量来看,虽然在2022年,绿城中国再次进入行业十强,但是其整体销售额仍下降20%以上,这使得绿城中国2025年、4500亿的销量目标,趋于渺茫。
2018年,张亚东空降绿城中国,担任行政总裁。由此,绿城中国正式启动高周转扩张模式。
随后,张亚东提出了“三年业绩计划”,即2019年到2021年,销售额目标分别为2000亿元、2500亿元、3000亿元。
同时,张亚东设定了“战略2025”目标,即到2025年,绿城的房产开发业务合同额要达到4500亿元,房产代建业务合同额要达到1500亿元,新兴业务合同额要达到400亿元。
为了成功完成这一目标,绿城中国在2021年、2022年继续大举拿地,为规模增长提供土储。
而面对差强人意的销售进度,绿城中国提出严苛的硬性指标,完全在情理之中。
而在利润方面,绿城中国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
从数据来看,近年来,绿城整个的经营指标、尤其是利润指标逐年下降,明显陷入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在2021年,绿城中国的毛利率下滑到了18.1%,净利率下滑到7.7%,归母净利润30.55亿元,归母净利率仅约3%。
而在2022年上半年,绿城中国的毛利率继续下滑至17.35%,净利率下滑到了7.51%,归母净利润仅为16.66亿元,归母净利率约为2.5%。
利润上不去,营收再高,也只是枉然。毕竟,股东们投资的意义,就是要利润分成。绿城中国交出这样的利润指标,显然是不合格的。
因此,绿城中国必须提出严苛的归母净利润指标,并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最后,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这是所有房企当下的工作重心。毕竟,在房企心中,现金才是活下去的全部仰仗。绿城中国虽然有央企背书,同样要重视现金流问题。
由此看来,虽然绿城中国重回十强,但摆在面前的重任,仍不容忽视。
新年伊始,绿城中国便接连做出调整,可见其迫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