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为“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园或许也没想到会有如此一天。
2022年碧桂园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下滑,特别是净利润,不仅下滑,还亏损超60亿元。
需要知道的是,此为碧桂园自2007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碧桂园总裁莫斌甚至直言“2022年碧桂园在利润表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多项盈利指标承压”。
可见,碧桂园在2022年的处境。
巨亏60亿元,多项指标下滑
数据显示,2022年碧桂园实现营业收入4304亿元,同比下滑17.72%;实现毛利328.8亿元,同比下滑64.56%;实现归母净利润-60.52亿元,同比下滑122.58%。
显然,即使贵为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在“黑铁时代”中也终究难以幸免,并一举收获了上市16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在此前披露的业绩预告中,碧桂园将利润下滑的原因归结于:受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影响,部分低毛利项目结转,导致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下降;对物业项目计提的减值增加及外汇波动造成预期汇兑净损失所致。
确实,据年报显示,2022年碧桂园毛利率为7.64%,较2021年同期的17.74%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实际上,由于深耕三四线城市,碧桂园近年来的毛利率并不算高,2019年至2021年分别为26.06%、21.8%及17.74%,呈逐年下滑的态势,与此同时,净利率也呈同样态势,分别为12.6%、11.69%及7.83%,到2022年则直接降至-0.69%,这意味着,碧桂园的整体盈利能力已大幅恶化,从而影响了其归母净利润的表现。
也难怪在业绩会上,莫斌会表示“2022年碧桂园在利润表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多项盈利指标承压,全年收入4303.7亿元,同比下降17.7%,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公司毛利同比出现较大下滑,同时受美元升值影响,公司年内也形成了较大汇兑损失。”
压缩成本,裁员3万余人
然而,即便莫斌如此坦言,业内外对此依然不能接受,要知道早在2022年3月30日召开的碧桂园2021年年度业绩会上,莫斌就曾表示,“针对目前市场状态,公司采用的策略是开源节流,保现金流,保三道红线,做正确的事情,以及做确定性的事情。正确的事情就是做有现金流的利润,确定性的事情就是控支出、调结构、保资产”以穿越周期。
而首先开刀的则是员工,据了解,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碧桂园对其员工进行裁员,甚至在各大社交平台也均可见到碧桂园裁员的消息及控诉,这一点从碧桂园年报中也可窥探一二。
年报显示,碧桂园共雇佣约69932名全职员工,要知道这一数据在2021年同期时还为100705名,也就是说一年内碧桂园已至少裁员30773名员工,削减幅度高达30.56%。
受益于此,同期,碧桂园贸易及其他应付款中应付职工薪酬为59.59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89.98亿元,减少了30.39亿元,可见裁员对碧桂园的影响之大。
另外,据2022年年报显示,碧桂园营销及市场推广费用同比减少26.23%至112.98亿元,行政费用同比减少37.58%至84.38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减少34.58%至21.64亿元,仅此三项碧桂园就累计节省了102.42亿元。
拿地规模大幅减小,债务压力陡升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选择了降低拿地成本来穿越周期。
中指院数据显示,2022年,碧桂园权益拿地金额为66亿元,权益拿地面积为98万平方米,较2021年同期的1397亿元和4017万平方米相比,分别同比减少95.63%及97.56%,在拿地金额榜单中已从2021年的第一降到了60名开外。
或许与前述压缩成本相比,这才是碧桂园穿越周期最重要的方式,只不过,这也意味着,碧桂园2023年及接下来的几年业绩表现或许都并不如意。
毕竟,2022年碧桂园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共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额约3574.7亿元,同比下滑36%,需要知道的是,2022年房地产行业销售平均下滑为26.7%,碧桂园显然高于同行,但碧桂园一向为拿地3-6个月开工,这意味着碧桂园2023年开盘数量会大幅减少,销售额自然也一定程度随之下降。
导致这一问题的正是碧桂园紧张的资金,据了解,截至2022年末,碧桂园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借款为612.05亿元,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82.81亿元,同比减少12.71%,覆盖前述债务绰绰有余,但要知道的是碧桂园同期还有1888.6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贸易及其他应付账款,仅此一项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都难以覆盖,更别提加上前述一年内到期的债务了。
众所周知的是,房企偿还负债的资金一般来源于融资及销售回款,融资就不提了,毕竟在去年碧桂园就已通过折价配股、出售碧桂园服务等多种渠道获得资金,对资金的需要已溢于言表。
但是,前述销售额的下滑则意味着碧桂园销售回款也随之减少,2023年或许也并不乐观,换言之,2023年碧桂园想要通过销售回款偿还负债并非一件易事。
显然,2023年的碧桂园依然需要在如何穿越周期中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