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的荣盛发展,终于迎来了两则利好消息:一则是2021年销售额达标,另一则是两笔美元债完成置换。
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1-12月,荣盛发展累计实现签约金额1345.58亿元,同比增长5.87%。按照其去年年初制定的1300亿元销售目标来计算,荣盛发展完成年度销售目标约103.5%。
这一销售成绩,在大多数房企销售额达标率普遍在八九成的情况下,属实了不起。
更为重要的是,荣盛发展两笔美元债获得了置换。也就是说,短时间内,荣盛发展不用再为美元债劳神费心了。
但是,当下的荣盛发展也只是得到些许喘息之机。要知道,如今荣盛发展的逾期商票规模已经达数十亿元。年关将近,供应商迫切需要荣盛发展能够兑付商票。
“诚意”十足,美元债置换成功
曾几何时,美元债可是众多房企眼中的香饽饽。然而,随着近来行业融资渠道的收紧,如今的美元债却成了高悬于房企头上的暗雷。
去年以来,包括花样年控股、新力控股等一众房企,纷纷因为到期美元债而爆雷。
但是,即便是前车之鉴如此之多,仍有房企对即将到期的美元债不够重视。
例如当下的禹洲集团,今年1月有两笔美元债要偿还,但是临近兑付窗口将至,才想起了美元债展期。
相较之下,荣盛发展对即将到期的美元债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
早在去年12月16日,荣盛发展就发布公告,发起对两笔美元债的交换要约。一笔是2021年1月19日发行,发行总额3亿美元,年利率8.95%,到期日2022年1月18日;另一笔是在2019年4月24日发行的,总额5亿美元,年利率8%,到期日为2022年4月24日。
上述两笔美元债,剩余未偿还本金总计为7.8亿美元。
也就是说,荣盛发展为美元债的置换工作,足足预留了一个月的准备时间。
而在2021年12月31日,荣盛发展再次公告称,公司2022年到期的两笔优先票据进行交换要约,已获75%债权人同意。这也意味着,美元债置换工作基本准备就绪。
但是,最终促成美元债成功置换的,还是靠着荣盛发展的“诚意”。
首先,荣盛发展设置了一个资产包,作为此次交换要约的附加增信措施。该资产包在去年6月的估价约为54亿元,含有荣盛发展的物管股票和9个商业物业等资产。若出售,所得对价的50%将用于偿还美元债。
有了这个资产包的背书,荣盛发展才有底气跟美元债持有人谈置换。
其次,在提交的交换要约中,荣盛发展对美元债持有人表现出极大的“诚意”。
据2021年12月31日公布公告显示,荣盛发展管理层对临期的7.8亿美元债进行交换要约,两只美元债的最低交换比例都是本金的85%,将进行交换的新债券分别是2.5年期的美元债和364天期的美元债。
其中,2.5年期的美元债将以分期形式完成兑付,第1年20%,第2年40%,第2.5年兑付剩余的40%。两只新债券的票息将提升至9.5%,每半年付息。
也就是说,荣盛发展在交换要约中,不仅约定了具体的兑付方案,还将两笔美元债的利率提高至9.5%。
最终,1月10日,荣盛发展公告称,其美元债交换要约方案已获得合资格持有人支持,对现有债券的交换宣告成功。
债券短期内无忧,商票逾期问题待解
美元债成功置换,对于荣盛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要知道,这两笔美元债,是荣盛发展存续的全部美元债。而在境内债方面,相关数据显示,荣盛发展共有6笔债券,规模合计约45.36亿元,其中兑付期最近的一笔为2022年11月到期的5亿元私募债。
也就是说,此次美元债置换之后,荣盛发展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不用再为到期债券而劳神费心。
这对于流动性紧张的荣盛发展来讲,绝对称得上是最的好消息。
在去年12月的电话会议上,荣盛发展公开表示,公司货币资金受限情况较为严重,银行贷款集中度管理导致机构的放款额度和意愿都受到了限制。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荣盛发展融资净现金流出额为114.38亿元。到了12月,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182亿元。
而此次美元债置换,意味着荣盛发展的流动性紧张得到了实质性缓解。
但是,荣盛发展紧绷的神经,现在还不能松懈下来。虽说债券暂时是不用操心了,但荣盛发展还有商票兑付问题需要解决。
早在去年6月,市面上就曾传言荣盛发展出现商票兑付的消息。彼时,耿建明亲自澄清,“荣盛发展过去没有、现在不会有,将来同样不会出现任何违约事件”。
不曾想,大型“打脸”现场来得如此之快。
从去年10月开始,荣盛发展的商票大规模逾期拒付。
商票平台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7日,其年内拒付金额达20.97亿元,波及供应链上千家企业。
而根据2021年中报显示,荣盛发展商票余额共计77.38亿元。也就是说,这部分商票都有逾期拒付的风险。
商票逾期对房企市场信用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荣盛发展对此更是心知肚明。
近期有消息传出,荣盛发展目前给到持票人的解决方案是,用实物资产来兑付商票;资产价值以市场价计算,包括住宅、公寓和车位等。
但是,有持票人就爆料称,“荣盛用来兑付商票的住宅几乎全部为底楼或者顶楼,市场下行时期,难以出手。公寓或者车位就更不好卖了”。
近期,荣盛发展表示,其大股东荣盛控股也考虑出售资产来支持上市公司,包括以不超过100亿元出售新能源电池公司。
由此看来,荣盛发展真正走出困境,还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