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财报

继2021年重组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后,即使进入2022年后,上海大名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名城”)经营状况也仍未有所好转。

7月13日,大名城披露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名城归母净利润将同比减少87%至89%;扣非净利润将同比减少47%至57%。

大名城表示主要影响因素为非经常性损益及新增项目结转收入总额的同比减少所致,而其中非经常性损益恐怕为最大的影响因素了。

去年上半年大名城转让了一家控股子公司股权,使得其同期甚至全年的非经常性损益都得到了暴增,而今年同期大名城非经常性损益甚至都不及去年的零头,受此影响今年大名城业绩大幅下降。

而该笔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远不止此。

 

上半年业绩大幅下跌

7月13日,大名城公告称其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600万元至31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2.076亿元至2.126亿元,同比减少87%至89%;扣非归母净利润2000万元至25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2173万元至2673万元,同比减少47%至57%。

对此,大名城表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为2021年上半年转让了控股子公司名城地产(福清)有限公司股权确认大额投资收益,2021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净额为1.92亿元,而2022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净额约为600万元。

其二则为,今年上半年大名城新增项目结转收入总额较上年同期减少约50%左右,大名城表示虽采取了开源节流、减员增效等措施,但归母扣非净利润仍较上年同期同比减少47%至57%。

如大名城所言,2021年同期大名城2.39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中有1.92亿元的利润为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占比高达80%,而此部分非经常性损益中大部分就是其公告中所提及的处置该子公司所得,而2022年同期大名城非经常性损益仅为600万元,同比减少近97%,在同期归母净利润中的比重为23%至19%,可想而知该部分对大名城利润的影响。

此外,在大名城结转收入减少50%的影响下,其扣非归母净利润减少了2173万元至2673万元,显然两者之间,非经常性损益的减少为大名城业绩下降的第一大主因。

虽然非经常性损益使其年内业绩大幅下滑,但在2021年此笔非经常性损益可是帮了大名城的大忙。

 

“卖子”转绿

如果说闽系房企是“高杠杆高周转”的主要践行者,那大名城则是闽系房企中的一股清流。

早在1986年俞培悌在福建成立了名城控股,而大名城一直以来都为名城控股旗下房地产板块运营主体,并于2001年登陆资本市场,在此期间大名城并不如其他闽系房企一般,而是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

2015年,地产行业兴起转型潮,低调近30年之久的大名城没有抵抗住转型潮的吸引,提出了“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并成立了金融投资及租赁业务平台,命名为名城金控,期间名城金控快速发展还收购了中程租赁100%股权。

然而,名城金控仅维持增长3年就开始走下坡路,2018年名城金控业绩大幅下滑,大名城也随之受到影响,在2018年迎来了自2013年来的首次业绩下滑,直到2019年年底,大名城宣布已完成转让中程租赁全部股权,并表示其“产业+资本”战略正式放弃,同时大名城还称未来将进一步聚焦房地产主业。

其中第一件事则是囤地,并且其拿地金额已超过销售额导致大名城现金流受到较大影响,现金短债比急剧恶化,并因此踩中三道红线。

而2021年上半年转让名城福清55%的股权,为大名城带来了6.74亿元的现金净额,使其2021年上半年货币资金同比增长62.88%,大大缓解了大名城债务结构,也使其三道红线全部转绿。

 

存业绩“洗澡”之嫌

然而,即使该笔交易给大名城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并在如今市场环境中奠定了2022年同期业绩的下滑,但却并未使2021年的大名城有所盈利,反而迎来了重组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由于此前拿地中存在高溢价拿地情况,如今大名城利润空间有限,因此2021年大名城集中计提了7.71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第三季度时,大名城资产减值损失还为0,也就是说仅凭第四季度“一己之力”,就使2021年的大名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92.01%至-4.123亿元。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名城计提资产减值的时间节点并没有必然性,据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若是将亏损全部集中做在某一年的数据中,那后面财报的数据也将相对安全,甚至会出现业绩大涨的情况。

如此一来,即使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下降同比减少87%至89%,但与2021年全年近200%的下降幅度相比,此业绩表现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仍处在盈利状态。

而前不久受益于业绩的下降,大名城股价大跌,为稳定股价,大名城抛出了股票回购计划,在低位回购,此后回升时大名城也将获得较高的回报。

由此看来,大名城可谓“煞费苦心”。

 

原文作者:王婷妍
编辑:王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