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疫情管制逐渐放开的这段时间,不少阳了的消费者对相关药品需求增大,就在这种背景下,叮当快药被爆线下门店囤积了大量防疫药品,有消费者继续购买却被拒绝,之后官方说辞还来回变。
在事情引起了大范围关注后,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已经介入调查。
当然,在黑猫投诉上也有不少类似的投诉,只能说在关键时期叮当快药的品牌形象算是蒙阴了。
其实从公司的业绩情况可以看出,仅今年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营销费用投入了不少,不过销售费用的投入大多都是为了扩大知名度稳固形象,结果公司在疫情期间的连续风波反倒收获了一堆投诉。
投诉、被罚后,深陷舆论旋涡
在国内关于疫情管制逐渐放开后,各地都出现大面积阳性,当然现在的疫情症状堪比流感,但对于身体的折磨却并不轻松,在此背景下,消费者对于感冒药和发烧药等必备药物需求剧增,一时间“一药难求”的局面开始蔓延。
不过,“一药难求”的原因除了购买量加大外,或许也和药店囤货、坐地起价有关。
不久前,北京一居民爆料当地一家叮当快药线下门店囤积了大量防疫药品。
爆料的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示,“家中有孕妇阳性需要购买泰诺林,但叮当快药药师称无药可售,且不知道价格。之后进入药房中,却发现药架上有大批量泰诺林。”
在事件发酵后,网友纷纷表示称叮当这是为了赚钱把良心丢了,不惜往枪口上撞。
叮当快药对此事回应称:“当时是公司紧急配送的299件商品,由于药并未入库,所以无法对外销售,门店门口也有张贴暂停营业的告示。”
有趣的是,叮当快药还有另一套说辞:“当时这家门店压了七百多单,网友提到的药品极有可能是在显示已经销售完毕,还没来得及配送,所以产生了误会。”
最后叮当快药发布的正式回应称:“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所有药品须验收入库才能进行销售,但该名消费者因着急买药闯入店内,当时店内在做入库准备工作所以无法对其销售商品。”
这说辞来回变,最后直接开始甩锅了,当然网友对此也并不买账,讨伐声并没有熄灭。
随着事情愈演愈烈,12月13日,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向媒体回应称,执法人员已介入调查,此事正在进一步核实处理中。
类似的事叮当快药还能梅开二度。
一位北京网友在12月11日晚,打开叮当快药微信小程序上看到“西瓜霜”和达仁堂的“清肺消炎丸”显示有售就下了单。
在购买页面,“三金西瓜霜润喉片”的旁边还注释:“28分钟送达”。但支付时却突然变成第二天早上送货,但实际上第二天下午两点仍未到货,最后消费者只好取消订单。
除此之外,在11月,叮当快药曾因出售假的烟酰胺糖果,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被有关部门罚款1.5万元。
而在黑猫投诉官网上,也有很多下单不配送的投诉。
疫情期间借此发财的人不少,但是作为大型品牌企业还要搞这一套的话就多少有点败坏好感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抵触公司解释,只希望有关部门能快速彻查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情况吧。
业绩持续亏损,费用支出侵蚀利润
就在9月14日,叮当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上市,是在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后第三家成功冲击资本市场的在线医药平台。
其股价截至12月20日,当日收盘价为11.4港元/股,跌幅2.56%。
从其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来看,近几年其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
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期间,公司各年营收分别为12.75亿、22.28亿、36.78亿,营收复合增速高达80%。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19.9亿元,同比上涨21.06%。
但是在营收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叮当健康却难以走出亏损泥潭。
同期,公司的归母净亏损分别为2.73亿元、9.19亿元、15.98亿元及今年上半年的5.86亿元。
也就是说,叮当健康近三年半的亏损已经超过30亿元。
而深究其亏损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费用支出较大而侵占了利润空间。
据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间,叮当快药销售与市场推广开支分别为2.78亿元、4.41亿元、8.35亿元、4.20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1.8%、19.8%、22.7%、21.1%。
也就是说,在营收规模上涨的同时,公司的营销费用也紧跟增速,这足以看出叮当健康对营销方面的重视。
在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中还显示,共计2933名雇员中,光销售、营销及业务开发的人员就有2092人,占全公司雇员比例的71.33%。
与此同时,公司的研发费用各年都未到达亿元门槛,研发费用率最高的一次仅有5.4%,和动辄上亿元,费用率在20%左右的营销费用差别甚大。
或许是在研发投入较低的影响下,公司频频因质量问题被罚。
而从重视营销层面出发,公司是为了建立更清晰的正面形象立足于消费者心中,比如宣传的提供“核心区域7*24小时”、“28分钟送药到家”、“24小时专业药师用药指导”等“极致的健康服务”。
但如今在疫情期间引发关注的问题,反而消费者对其品牌印象却似乎更加不好了,不仅在大量营销下没有收获好口碑,反倒是投诉成堆。
所以说,与其平时嘴上说得好,真的不如关键时刻的行动,如今叮当快药深陷舆论旋涡,也不知多少营销才能救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