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收确认”加收一元
近日,浙江省消保委发文称,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顺丰快递的微信公众号寄东西的时候,发现顺丰提供了一项名为“签收确认”的收费增值服务,该服务收费金额为1—19元不等,“大陆互寄:1元/票, 大陆寄往美国:CNY19元/件。”寄件人勾选了这一服务项目后,收件人需要凭签收码或者身份证后6位签收快递。该网友认为,这样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此,顺丰回应称,该服务主要是为了避免贵重物品签收纠纷。
但其实早在2018年5月1日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中就有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
也就是说,“签收确认”本应是快递服务中本该有的服务,在投送快件时,快递服务人员有义务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验收无误后签收。但现在到了顺丰这里就变成了增值业务?这是变着法子让消费者掏钱吗?甚至有消费者吐槽:缺钱也不能这样啊,顺丰穷疯了?
虽然现在快递因为各种原因不给送货上门,而是放在代收点或快递柜,所谓的“必须送货上门”已基本形同虚设。但不能因为消费者接受或者说不得不接受如今的收货现象,就将原本就该送货上门的义务,变成要另外付费的服务!如果送货上门要另外收费,那原本的快递费算是什么?属于购买了什么服务?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认为,条例中的验收应当包括对物品的当面验视和签收,顺丰速运推出的“签收确认”增值服务,实则是快递公司应尽的法定义务。顺丰速运擅自把“签收确认”从应尽的法定服务内容中拆分出来,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顺丰速运推出此项增值服务,容易使得消费者误以为如不勾选此服务项目,则顺丰速运可不提供“签收确认”服务,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浙江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所有寄递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提供并优化服务,切实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同时“交1元签收”的问题也引发了诸多网友争论。部分网友认为,核实身份再签收是公司的义务,不能转嫁让用户买单。另外在中国消费者报针对此事发起的一个投票调查中,有85%以上的网友都选择了反对收取“签收确认”费,认为“签收确认”应是快递公司的法定义务。
顺丰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称,这类口令签收服务最先源于珠宝首饰、3C电子以及奢侈品类客户的特殊需求。而这一增值服务也是目前快递行业中的通行做法。用户如果不选择这一增值服务,不会影响快递员将快件投递到收件人手中。这是常规“投递到人”之外的口令服务。
但“行业通行做法”就意味着合法合理吗?如果所有快递企业都这么做,只能说明该行业存在普遍乱收费问题,而更多消费者有可能受到快递企业误导,为这种乱收费买单。这是快递行业不按法规规定“出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又一乱象。”
而据了解其他快递公司,包括中通、韵达、京东物流等主流快递公司目前并未发现有“签收确认”或类似的服务。
有业内人士表示,快递服务价格确实有分层,增值服务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上述1元“签收确认”服务并不是普遍现象。
业绩下滑,负债攀升
8月23日,顺丰控股披露了2021年半年报,半年报显示期内顺丰控股营业收入为883亿,同比增长24.20%,实现归母净利润7.6亿元,同比下滑79.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4.77亿。这也是顺丰上市以来唯一一次在中报期创出利润负增长。
顺丰控股第一季度净利润为-9.89亿,一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11.34亿元,这一亏损态势在二季度得到了一定的修复。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7.4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而一季度之所以亏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业务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还受到了疫情影响。此前资本性开支过缓,运力遇到瓶颈,而投入的大量临时性运能的成本较高,为此,顺丰正在加快其资本性开支的速度。
与此同时,顺丰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并未停止。以季度计,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金额达到了近五季度的高点,在建工程也持续增长,包括新疆、西藏地区的工业园项目开始投入建设,受此影响,期末顺丰控股资产负债率较上年度末增长8.1%,达到57.04%高点。
受到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时效类快递增速进一步放缓至6.5%,经济类快递业务增速则达到69.2%。
据中国主流快递公司发布的7月经营简报披露,各家公司单票收入同比增长依然处于低价竞争中。顺丰7月单票收入下滑最多,同比下滑10.69%;其次是申通,同比下滑7.08%,最后是圆通,同比下滑6.33%。
受此影响,上半年顺丰控股主营业务速运物流及供应链业务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8.62%降至9.93%,同比大幅下降8.69个百分点。
在今年顺丰控股于2月18日股价创造历史新高124.06元/股后,便一路震荡下跌,截至9月13日收盘报价61.85元/股,公司股价已经腰斩,市值蒸发近3000亿元。目前总市值为2907亿。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第二季度,知名外资投资机构挪威中央银行、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分别增持了534.21万股、454.30万股。但同期深圳市招广投资有限公司减持4833.32万股、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减持82.35万股、宁波顺达丰润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减持1897.23万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