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此前被小米、OPPO等看好的半导体公司,江苏长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晶科技”)于近日有了新动向。

据深交所信息显示,长晶科技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已获受理,据悉,长晶科技本次募集资金16.26亿元,分别用于年产80亿颗新型元器件项目、年产60万片6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扩产项目、高可靠性功率器件及电源管理IC项目及第三代半导体及IGBT技术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倘若长晶科技成功上市则意味着其通过募资大大补充自身实力的同时也使小米、OPPO布局芯片领域的动作有了新进展。

不过,与此相比,长晶科技高企的商誉风险则成为外界较为关注的重点,要知道长晶科技成立于2018年,到如今仅4年时间。

在短短4年内长晶科技不断收并购同行业中小企业,以扩充自身规模及实力,因此其商誉也随之水涨船高,为其造成不确定性。

 

脱胎于“长电科技”

据了解,长晶科技前身为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长晶有限”),是上海半导体与南京瑞联共同出资设立,成立于2018年11月26日。

成立不到一个月时间,长晶有限就接手了半导体封测企业,上市公司长电科技旗下从事分立器件销售业务的子公司深圳长晶以本部分立器件的自销业务,长晶科技招股书显示,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专注半导体封测代工业务,长电科技将上述业务进行了剥离,并为了承接长电科技本部分立器件自销业务及团队,长电科技还于2018年11月新设子公司新神弘达以便于完成此次交易的资产交割。

而据招股书显示,在长晶有限成立之前的2018年的11月15日,彼时还为长电科技旗下从事分立器件销售业务子公司的深圳长晶就召开股东会一致同意全体股东将其所占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长晶有限。

同月28日,长电科技在董事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长电科技出售子公司股权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同时长晶有限召开股东会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收购深圳长晶100%股权及新申弘达100%股权。

2018年12月10日,长晶有限与长电科技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其中约定了长电科技将新申弘达100%股权和深圳长晶80.67%股权转让给长晶有限,交易对价分别为1亿元及1.61亿元。

并且据招股书显示,在此后的多年间,分立器件产品为长晶科技贡献了大部分收入,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该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84.55%、86.56%、87.12%及86.55%,均在80%以上。

显然,长晶科技的成立离不开长电科技,因此业内不少人把长晶科技看做长电科技的衍生企业及“脱胎”于长电科技的企业。

而仅成立4年就敢于向资本市场冲刺,长晶科技快速发展的秘诀自然也并不止于此。

 

频繁收购扩大规模

据了解,在进行前述收购后,长晶科技又于2020年对海德半导体公司进行了收购,其招股书称,海德半导体原系其主要的二极管封测服务即集中委托成品采购供应商之一,主要从事二极管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而随着长晶科技经营规模的扩大,为了提升公司在封测产能方面的自给能力,进一步控制和优化封测成本,其于2020年10月完成了对海德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

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加强对晶圆产能的储备和掌控,在2022年3月完成了对新顺微控股权的收购。

据了解,新顺位成立于2002年,成立至今主营业务均为分立器件晶圆制造,长晶科技招股书显示,目前为行业内主要的半导体分立器件晶圆制造企业之一,并且新顺微拥有5吋、6 吋晶圆制造产线,产能可达到 130 万片/年,因此收购新顺微后,长晶科技在部分分立器件产品领域具备了IDM全产业链能力。

截至2022年3月末,长晶科技合计持有新顺微67.11%直接或间接股权并控制新顺微89.28%表决权,不仅如此,为了实现对新顺微的进一步控制,长晶科技还于 2022 年 6 月收购宝辰投资、上海汇付、金浦新兴、金浦创业等 4名股东合计持有的新顺微 8.89%股权。

也就是说,在成立四年的时间里,长晶科技就先后对同行业进行了3次收购,可见收购对于长晶科技规模及长晶科技的重要性。

凡事都有利弊,收购对于长晶科技亦是如此。

 

商誉高企存隐忧

众所周知,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

简而言之,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是在收购过程中会产生购买成本超过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长晶科技进行了多次收并购活动,自然也会产生差额,据长晶科技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长晶科技商誉为9.46亿元。

要知道在长晶科技招股书报告期内,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72亿元、13.39亿元、19.02亿元及4.13亿元,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1.04亿元、6643.24万元、2.44亿元及4532.43万元,高达9.46亿元的商誉与此相比已达到高企的标准。

而商誉高则意味着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也会对业绩造成一定影响,据北京商报报道,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A股商誉侵蚀业绩的情况屡见不鲜,IPO企业账上商誉更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这容易导致企业上市后出现业绩“变脸”的情况。投融资专家许小恒亦指出,频繁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不容忽视,一旦收购资产未完成业绩承诺,会直接侵蚀公司业绩。

 

原文作者:王婷妍
编辑:王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