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梁控股发布公告称,李和栗因其他个人事务,将辞任执行董事、联席总裁及环境、社会及管制委员会成员等职务。

其实早在6月初,李和栗将离职的消息就在业内流传。如今消息终于坐实,他的继任者为中梁原北方大区总裁何剑。

事实上,近年来,中梁控股高管流动异常频繁。有戏言称,“铁打的中梁,流水的将帅”。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梁控股推崇“阿米巴”模式。

该模式虽然能激活组织、激发潜能,责任权利清晰,但弊端就是人才稳定性差。

李和栗同样是靠“阿米巴”模式而引入中梁的。事实上,李和栗在中梁控股这些年,既是其个人职位节节高升之时,也是中梁控股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如今,中梁控股在“三道红线”等政策的约束下,业绩增长速度明显降了下来。

在保持增长和优化负债的双重重压下,中梁控股还在今年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引入DBS模式。

如今,李和栗出走,继任者何剑能否挑起重担?

规模增长刹车

2015年3月,李和栗正式加入中梁。

自此,李和栗开启了在中梁控股的节节高升之旅:从项目开发主管兼营销主管,到投资开发中心助理总裁,再晋升至中梁控股副总裁,负责投资、产城、并购重组等事项。

2019年9月,李和栗正式出任中梁控股联席总裁,主抓集团业务运营,包括投资、产品研发、营销客服及运营。

值得注意的时,李和栗节节高升的五年,也正是中梁控股迅猛发展的时段。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间,中梁控股分别实现销售168亿元、337亿元、758亿元、101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0%、101%、125%、34%。

当然,除了人才的作用外,在三四线城市的提前布局,也让这期间的中梁控股充分享受到了棚改政策带来的红利。

2018年,随着棚改红利退去,中梁控股在李和栗的带领下,开始“转二线、转省会、转都市圈中心城市”。

2019年,中梁控股实现销售1525亿元,二线城市销售占比达到35.2%,同比增长11.2个百分点。

到了2020年,中梁控股转型效果更加明显。全年销售金额中,二线城市占比达到45.9%,同比增长了10.7个百分点。

不过,在转型效果显现的同时,中梁控股的规模增长也开始降速。

2020年,中梁控股实现销售1688亿元,同比仅增长10.7%;合约销售面积1350万平方米,更是同比下降了9.1%。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三道红线”政策的落地有很大原因。

迫于“三道红线”的压力,中梁控股的规模增长出现刹车。

2021年,中梁控股设定的销售目标为1800亿元,同比2019年增幅仅有6.6%。

卖得少,自然就不用大量拿地。

数据显示,2021年前5个月,中梁控股拿地金额约为110亿元,远低于上年同期的277亿元。

如此看来,中梁控股为规模增长踩下刹车,也是无奈之举。

负债情况不容乐观

可即便是自踩刹车了,中梁控股的“三道红线”仍未能全部达标。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梁控股净负债率低于100%;非受限现金短债比大于1;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约80%。

按“三道红线”要求,中梁控股除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仍高于国家要求的70%。

要知道,即便“三道红线”未能全部达标,中梁控股还一直受到“明股实债”的质疑。

近几年中梁控股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一直保持高位,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梁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分别为140.8%、90%、61.8%、58.2%。

此外,中梁控股的其他应收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较高。年报显示,2020年中梁控股其他应收款为551.65亿元,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达20.37%。

少数股东权益和其他应收款这两个指标较高,都预示着中梁控股可能存在“明股实债”问题。

事实上,即使不看“三道红线”,中梁控股的负债情况也不好看。

2018年-2020年,中梁控股在追逐规模增长的过程中,总负债金额也在持续增长,分别为1613.20亿元、2036.48亿元、2406.51亿元。

截至2020年末,中梁控股的资产负债率为88.86%,远高于行业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梁控股的动负债规模巨大,且短期内面临着不小的偿债压力。

2020年末,中梁控股负债中绝大部分为流动负债,达2096.36亿,剔除合约负债后仍有887.27亿。

负债高企的情况下,中梁控股还在近期屡屡曝出高额高息发债、商票兑付纠纷的消息。

今年5月,中梁控股发布公告,拟发行一笔2022年到期的3亿美元的优先票据,融资成本为8.5%。

而公开数据显示,同期房企的海外债平均融资成本仅为5.44%。也就是说,中梁控股的融资成本远高于行业均值。

中梁控股融资成本高的理由,也在前不久找到了:中梁6.78亿元商票将陆续到期,知情人士称欲兑付得打8折。

种种迹象都表明,中梁控股的负债情况都不容乐观。

写在最后:

今年以来,中梁控股制定了新的十年战略——即4000亿市值。

不过,单靠地产业务很难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中梁控股又引入了一个DBS模式。

DBS源自于美国的并购整合大王丹纳赫,依靠着这套模式疯狂收并购,丹纳赫成长为了约1700亿美元市值的巨头企业。

也就是说,中梁控股又要开启“买买买”模式了。

按照中梁控股的说法,公司引入DBS工具,以此来筛选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标的,收购之后再利用DBS领导力、增长和精益的管理工具为标的赋能改进,以此来投资新赛道,打造第二曲线

新战略下就必须有新的领军人,如此看来,“李和栗出走,何剑接任”,完全有了合理性。

不过,问题在于,中梁控股的负债情况或许并不能够充分支持DBS模式的运行。

如此看来,摆在何剑面前的难题,还真不少。

原文作者:梁华梁
编辑: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