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小米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财报。

财报显示,小米全年总收入达人民币2459亿元,同比增长19.4%;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130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四季度单季收入为705亿元。

对此,小米董事长雷军坦诚很满意。但资本市场对这份财报的态度却与雷军截然相反。

3月25日港股开盘,小米集团股价一度大跌8%。截止收盘,小米集团报23.9港元/股,跌4.40%,市值较昨日蒸发300多亿港元。

市场不给小米“面子”已经很多次了。2018年7月9日上市当天,小米股价就破发,其后更是连续两年低于发行价。

小米也没有袖手旁观,先后几十次回购股票用以提振股价,但收效甚微,连雷军自己都觉得郁闷了。

但2020年5月以后,随着小米宣布向高端市场进军,小米股价一路飙升。最高达35.9港元/股,市值更是涨至近9000亿港元。

但近两月内,小米股价再次跌去超40%。

难道是小米的高端、IoT、造车等故事对市场没吸引力了?

手机业务挺好但不够好

在小米总收入中,绝大多数仍然来自小米手机。

财报显示,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1522亿元,同比增长24.6%。相比2019年,智能手机业务在收入与增速上均有较大突破。

在 2020 年第三季度,雷军曾激动地宣布,时隔六年,小米重登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三。

整个 2020 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 1.46 亿台,同比增长 17.5%。

但在这份数量庞大的手机销量之中,小米的中低端产品仍然占到了绝大数比例。

小米起家靠得就是中低端产品。虽说小米的手机靠性价比高卖得风生水起,但其利润率较低,并且不具备品牌优势。这也是造成小米股价一直在地位徘徊的主要原因。

对于股价萎靡不振的原因,小米心知肚明。2019年初,小米对症下药,宣布成立独立品牌Redmi。自此,小米品牌产品开始加速向高端市场转移。

同年10月,小米曾发布了环绕屏概念机MIX Alpha,售价高达19999元,相较于之前手机的亲民价格,简直是云泥之别。

到了2020年,“品牌高端化”成了小米每场发布会的关键词,小米10、小米11系列产品也接连问世。

但对于小米而言,进军高端市场显然没有那么容易。财报显示,2020年小米在中国大陆定价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价在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全球销量约1000万台。相较于 1.46 亿台的总销量,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少了。

小米走高端路线的不顺遂也在情理之中。据相关数据显示,苹果、华为占中国高端机市场份额总计近90%,虽然小米“贵为”行业第三,但也仅有4%市场份额。

而且在高端路线上,小米并不缺同级别的竞争选手。近两年,OPPO、vivo、一加等厂商都在发力高端市场。甚至从华为剥离的荣耀,也要冲击高端,并喊出对标华为、苹果、三星的口号。

另外,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天花板已经十分明显,现阶段真正进入了存量市场的你争我抢。

而小米在海外和国内两片市场最强劲的对手,是OV,尤其是OPPO系。在华为手机受挫后,小米和 OV 成了种子选手。双方你追我赶,互不相让。

而根据最新的相关数据显示, 2021 年 1 月,OPPO 首次跻身中国智能手机品牌第一的行列,市场份额达到 21%。而小米的市场份额为 16%。

如此看来,小米的手机挺好,还不够好。

IoT貌似不错但前途未明

从雷军提出的“手机 × AIoT” 双引擎战略可以看出,小米对IoT寄予厚望。

而财报显示,2020年小米集团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的收入达到674亿元,同比增长8.6%。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达3.25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同比增长38.0%。

看似不错的发展势头,但考虑到小米IoT在2018年、2019年的风光,去年的表现也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

2018年,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几乎翻了一倍,增长率高达86.9%。2019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已经开始放缓,但也超过了40%。

但在2020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增速仅有8.6%,如此大的降幅,即便有疫情的原因,也不能让疫情完全背锅。

利润率方面,2020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毛利率为12.8%,相比2019年的11.2%有所提升。但1.6%的增幅,这显然与雷军口中“利润引擎”的地位不大相符。

这不禁让我们怀疑,小米的IoT究竟是不是一个足够赚钱的业务?

再从产品方面来看,2020年小米智能电视全球出货量1200万台,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五。

但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末,小米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的营收已经降至IoT部门营收的33%左右,而扫地机器人、路由器、TWS耳机等利润率不甚高的IoT产品成为了营收主力。

也就是说,虽然小米智能电视的2020年销售表现不错,但或许也已接近市场天花板。

这或许也是小米在2019年就开始涉足白色家电市场的原因:智能电视和笔记本市场终究有限,而白色家电市场不仅利润率高、而且市场更广阔。

如此看来,小米也算是未雨绸缪。

但摆在小米面前的难题,不是IoT业务如何开拓市场,而是来自华为鸿蒙OS的威胁。

在手机业务受挫之后,华为亟待拓展其它业务,而其鸿蒙OS的落地计划野心勃勃。

而据了解,华为的目标是在2021年,华为自有设备的装机量保守估计是2亿台,或者远超2亿台;更重要的是鸿蒙OS也会开放给第三方设备,保守的装机量会达到1亿台。

这样加起来,在2021年鸿蒙OS设备的硬件基础将达到3到4亿台。

而在华为鸿蒙OS面前,小米的智能生态系统能否一战?

起码,收购紫米也算小米的积极“备战”之举了。

造车行不行还待定

造车能不能影响股价,看恒大就知道了。

要知道,恒大的汽车还没问世,而恒大汽车早就上市了。

作为市场“独一份儿”的期货型汽车股,恒大汽车如今的市值已经突破5000亿港元。

或许是小米同样嗅到了造车的机遇,近年来,小米先后投资了蔚来和小鹏,更积极寻求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包括北汽集团、第一汽车集团、奔驰、车用服务系统业者博泰,以及比亚迪等,都曾与小米有过合作。

如今,小米已拥有上百件的汽车相关专利。如此看来,小米得造车行动势在必行。

而在今年2月,据相关媒体报道,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

随后,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小米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

而根据最新消息,小米集团正快速推动电动车制造研究项目,有望在1-2个月内正式建立相关项目,直接负责人或为小米集团共同创始人、资深副总裁王川。

虽然小米拥有完整的生态链,但造车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行业专家分析称,小米一直在做多元化转型,但造车属于典型的非相关多元化。造车前期投入巨大,至少需要几百亿元,以小米现在的业绩来看有很大压力。

而近日,恒大汽车发布了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恒大汽车全年净亏损77.4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44.26亿元。据统计,恒大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累计总投入达474亿。但目前,恒大汽车仍未面世。

此外,这位专家同时还表示,汽车行业的产品质量、性能、可靠性很重要,这恰恰是小米不擅长的,如果继续走性价比的互联网营销路线,小米造车的风险将十分巨大,很有可能重蹈乐视贾跃亭的覆辙。

如此看来,小米的造车行动势在必行,难度还不小。

原文作者:梁华梁
编辑: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