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喜茶宣布降价,主流产品将集中在30元以下。

身为奶茶业头部品牌,喜茶的降价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炮。

一向备受资本追平的喜茶,在此时开启价格战,一部分原因或许是其扩张之路遇到瓶颈。自去年下旬以来,喜茶的收入就出现了下滑。

随着行业从快速扩张进入存量时代,成本上升及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喜茶选择下沉抢占市场似乎并不意外。

但早前的扩张之路让喜茶扩模扩大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

图/官网

喜茶降价开启价格战

近日,“喜茶告别 30 元”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据悉,喜茶自今年1月以来就进行了全面产品调价,宣布今年内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饮品类新品,并且承诺现有产品在今年内绝不涨价。同时,在产品用料和品质都不改变的前提下,调价后喜茶主流门店的产品价格已全面低于30元,目前,售价在15-25元产品已占据喜茶全部产品的60%以上。

喜茶降价后,奈雪的茶紧随其后推出价格优惠,也以此拉开了茶饮业价格战的序幕。

而喜茶之所以选择降价,和大环境的情况是分不开的。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新茶饮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26.1%放缓至19%。新茶饮市场正在经历阶段性放缓,在疫情冲击下超过70%的茶饮新品牌无法支撑超过20个月。

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市场节点,奶茶行业的增速放缓,而同时平替品牌的规模和头部品牌正在无限接近,在这种情况下,降价或许是新茶饮头部品牌自我迭代的一个主动进击。

其实对比已经上市的奈雪的茶2021年业绩亏损一亿可以看出,头部企业的晋升空间有限,那么想要扩大收入规模和顾客人群,或许下沉市场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喜茶首先降价打响了头部品牌及腰部品牌的价格战。

喜茶选择下沉市场其实并不突然,随着新茶饮行业从高速扩张期进入存量阶段,低毛利反而能刺激其自身的供应链及运营率。如今茶饮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近几年茶饮业的规模迅速增长,茶饮品牌更是大肆扩张,风口红利引来了不少竞争者,就连五菱汽车都开启了饮品店。

而在成本上涨的大环境下,有品牌加持和供应链优势的头部品牌打响的价格战,腰部品牌也不得不应战,可见头部品牌抢占市场的决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喜茶提供高品质中等价位的产品能起到“降维打击”的作用。

 

扩张之路陷入瓶颈

喜茶之所以强攻终端市场,其实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扩张之路陷入瓶颈。

喜茶自创立至今,一直深受资本追捧。2012伊始,喜茶已经完成了五轮融资,甚至在第五轮融资是一度被估值高达600亿元,当然这里面有多少水分我们尚不知晓,但也足够引人入目。

同时,其背后投资方也是阵容豪华,包括腾讯、红杉、高瓴、美团龙珠、淡马锡、今日资本等诸多知名投资机构。

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资本增持,喜茶自然可以快速扩张。

据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喜茶门店数量突破800家,达到835家门店,其中增长幅度大部分集中于一二线城市。

但急速扩张之后,却是喜茶发展降速,遇到瓶颈的现状。

从去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10月份,喜茶门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了19%、1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35%、32%。

有分析认为,在整体的茶饮市场增长不够,一二线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喜茶只能向中低端市场进发,用降价来侵蚀中端市场寻找更大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喜茶顺理成章的选择。

在资本的推动和裹挟下,快速扩张使规模迅速增大,但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被越加重视。

同时,喜茶作为备受关注的茶饮品牌,其在快速扩张的影响下,也频频爆出管理和质量上的问题。

 

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

近日,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关于新茶饮品牌喜茶关联公司上海喜创于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广告所宣称的部分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该公司被罚45万元。针对该处罚,喜茶方面尚未回应。

主要违法事实为,喜茶下属门店发布的“杨梅品种全线升级为当季东魁杨梅,更大颗更爆汁”“精选云南石屏、浙江仙居东魁杨梅,个大核小,果肉紧簇饱满,风味浓郁”等部分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除了被爆虚假宣传,喜茶还频频出食品卫生问题。

2019年,喜茶西安、厦门、济南、深圳等多地门店因卫生、微生物污染和咖啡因等等原因被曝光。

2020年6月,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一次“夏日冷饮”专项检测。喜茶珠江路店的食用冰和纯奶茶、喜茶中山路分店的果茶,都检测出了菌落总数超标。

2021年8月,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部分茶饮品牌存在开封后的预包装食品保存不当,水池、冰箱、冰粒机等标识不够规范等问题,其中便包括喜茶。

2021年9月,由于喜茶店员操作不当,误将用来展示的“样品”饮料拿给消费者,致该消费者紧急入院洗胃。随后,喜茶官方发布道歉声明称,喜茶全国门店已经下架同款陈列道具。

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新式茶饮行业的通病,但这同样会让品牌形象受损,让品牌陷入舆论之中。

原文作者:天一
编辑:邱天一